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
直去多将药,朝回不访人。
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
更恐登清要,难成自在身。
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
直去多将药,朝回不访人。
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
更恐登清要,难成自在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开篇“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写出诗人在一片无忧无虑的自然环境中漫步,心境清净,不染尘世之污。在这片静谧的松菊之地,即使是时间的流逝也似乎被忽略了。
“直去多将药,朝回不访人”表达了一种对传统社会生活的背离。诗人宁愿选择采药这一自然而然的行为,也不愿意早晨出门、晚上归来地与世俗的人群打交道。这强烈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是古代文人常有的精神追求。
“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诗人偶遇一位僧人正在整理用过的酒具,而自己则在准备迎接来访的宾朋,并换上干净的头巾。这不仅展示了一个简约而安详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一种对待客人的恭敬和热情。
最后,“更恐登清要,难成自在身”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忧虑。诗人担心自己一旦踏入世俗的高位(“清要”),可能会失去原本自在自由的心性状态。这是对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角色之间冲突的一种体认。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保持内心自由状态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担忧,担心自己会因为某些原因丧失这种难得的精神自在。
西风渐紧,清凉微逗,寸心秋警。
万叶商声,敲碎半窗凉影。
玉壶句谱冰弦绝,幽韵和它清劲。
似分明听得,悲秋人道,此声难听。
惯萦愁搅梦,萧萧瑟瑟,不是离人还醒。
一点银釭,那比昨宵清炯。
夜深尚倚书帏坐,尽耐轻衫微冷。
是天公、付与十分诗意,慧心人领。
剖藕连丝,摘瓜伤蒂,寻思奈何。
怅无端触起,泪悬眼角,猛然惊醒,痛入心窝。
掌上周旋,怀中摸索,相像而今得见么。
伤怀甚,算钟情累我,薄命怜它。天呵惯把人磨。
料无计、将身脱爱河。
悔平时看待,几般错误,病中调剂,大抵蹉跎。
总角簪花,扶床寻姊,泡影匆匆一霎过。
歌当哭,叹柔肠断尽,泪已无多。
灯窗里,秋如水,商声飒飒侵入耳。
更声阑,角声酸,那堪辜负,清梦一衾寒。
砌虫切切如私语,似笑尘埃久相处。
启吾帏,揽吾衣,月朗宵深,时坐听荒鸡。
琴三弄,钟三动,长空去雁声相送。
谁家砧,捣人心,声声断续,只是费沈吟。
无边黄叶萧萧落,敲上荆扉声剥啄。
待重听,已天明,悲笳四起,驱马动连营。
银钩一曲,正别苑凄清,夜气如沐。
巧门弯环,怕共玉绳低触。
独自悄步花间,长被素娥偷瞩。
人静后,西厢影单,伴我幽独。
长安一片寒玉,有万户砧声,相对私祝。
别酒乍醒何处,柳岸风促。
夜久忽上梧梢,错认曙生林木。
池水畔,平明有人坐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