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馀。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馀。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王振拾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王振拾遗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
"折槛意何如,平安信不虚。"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友人的关切和问候是真诚的,并非随便敷衍。这里的“折槛”指的是书信中的问候语,而“平安”则表示对对方生活安全的祝愿。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争的厌倦和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焚谏草”指的是烧毁那些劝告或是批评的声音,表示对外界干扰的排斥;“深去觅山居”则说明诗人想要远离尘嚣,寻找一处幽静的山中住宅。
"志定荣枯外,身全宠辱馀。"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心态和处境。他已经决定不再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是保持自身的完整,即使在得失宠辱(得到或失去皇帝恩宠)中也能保持自己的本色。
"分明知在处,难寄乱离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所处境遇有清晰的了解,但却感到难以用书信来传递这份思念和关切,因为书信往返于乱世之中,充满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情感波动以及他们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峨峨儒衣冠,昕贵知义命。
大道若坦途,狂夫蹈邪径。
惟君异流俗,学古师往圣。
穷居饮一瓢,轻视车千乘。
粹然白玉温,卓尔青松劲。
风流入莲幕,忠恕自天性。
爱贤易好色,避利如深阱。
时邀野人语,亦说禅家病。
不辞王事劳,益知仁者静。
兼旬当阔别,强饭遵时令。
边城霜露寒,淮乡道里夐。
事物多感怀,篇章应寓兴。
同谒未央殿,共沾明主恩。
冕旒亲日月,蹈舞荷乾坤。
龙尾三重峻,螭头几级尊。
德音欣社日,抚语走黄门。
阴会皆如实,阳开不复存。
空馀破窗月,流影到床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