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衣明主赠,归寺感先师。
受业恩难报,开堂影不知。
松风欹枕夜,山雪下楼时。
此际无人会,微吟复敛眉。
紫衣明主赠,归寺感先师。
受业恩难报,开堂影不知。
松风欹枕夜,山雪下楼时。
此际无人会,微吟复敛眉。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收到一件紫衣后,心怀感激地回到庐岳旧寺的场景。诗中表达了僧人对于先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佛法的投入与专注。
"紫衣明主赠,归寺感先师" 这两句表明了僧人的紫衣是由一位尊贵的主人所赐,并在回到庐岳旧寺后,不禁想起那些曾经传授知识与智慧的前辈。这里的“明主”可能指的是佛祖或高僧,而“先师”则是对佛法传承者的尊称。
"受业恩难报,开堂影不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对于那些教导他佛法的恩師之深厚情感,以及这种恩情是无以为报。同时,“开堂影不知”意味着在寺庙中进行禅修时,对于时间的流逝毫不自知,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松风欹枕夜,山雪下楼时"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生活的情景。夜晚,松风轻拂,仿佛在为僧人的枕头轻声歌唱;而“山雪下楼时”则是僧人在清晨雪后,从寺庙中走出时的静谧画面。
"此际无人会,微吟复敛眉"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僧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与他人共鸣的孤独。于是,他轻声吟咏着佛经,眉头又一次聚拢起来,深沉地思考着生命和宇宙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僧人的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佛法修持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描写。
住宅因人多秀丽,广陵南控三吴势。
淮流入海使君心,楚甸带山农父计。
绿上娑罗树叶春,李邕碑石独嶙峋。
书声静夜连诸巷,机响寒天共四邻。
今日讼庭閒鸟雀,群僚分理万家乐。
晚来月出太行颠,照见冰霜清满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