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竹。森寒,洁绿。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这是一首描绘竹子之美的古诗。开篇“竹,竹”以重复的方式强调了竹子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竹的喜爱和专注。在“森寒,洁绿”中,“森寒”形容竹林在清晨或秋冬给人的冷冽感觉,而“洁绿”则突显了竹子本身的清新与生机。接下来的“湘江滨,渭水曲”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将竹子的生长场所描绘得更加生动。
在“帷幔翠锦,戈矛苍玉”一句中,诗人将竹子比作华美的帷幔和坚硬的兵器,形容其不仅外表优雅,更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则表达了竹子的独特之处,它的心性虚空,不同于其他普通的草木,而它的节间也比一般树木更为坚硬。
接着,“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中,诗人借用了神话中的元素,将竹子与龙和凤凰联系在一起,使得竹子的形象更加高大上乘。"月娥巾帔静苒苒,风神笙竽清蔌蔌"则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竹林图景,竹影摇曳,给人以清凉和宁静的感觉。
诗中后半部分“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阴覆局”描述了人们在竹林中饮酒、下棋的情景,体现了竹子为人们生活增添乐趣的角色。"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则提及历史上的两位诗人,他们各有所好,一个喜欢兰花,另一个偏爱松菊,这里暗示竹子也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欣赏的对象。
最后,“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中,诗人自比为檀栾(一种古代乐器),认为自己的才能在竹子面前也不逊色,而想要描绘出竹子的潇洒风姿,也无人能及自己。这既是对自己艺术的肯定,也是对竹子之美的再次强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竹子的多重面貌,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