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波双燕故飞飞,何处雕梁忘却归。
小立茅斋试招手,晚风蒲稗水深围。
掠波双燕故飞飞,何处雕梁忘却归。
小立茅斋试招手,晚风蒲稗水深围。
这首诗描绘了田间的一幕,以燕子为切入点,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首句“掠波双燕故飞飞”,生动地刻画了燕子在水面轻盈掠过的场景,它们似乎故意在水面留下一道道涟漪,又迅速飞起,充满了动态美。接着,“何处雕梁忘却归”一句,巧妙地将视线从动态的燕子转向了静态的建筑——雕梁,暗示了燕子可能因某种原因忘记了归巢的方向,或是对新环境的好奇,引人遐想。
“小立茅斋试招手”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细节,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燕子站在简陋的茅屋旁,试图招唤同伴归巢的画面。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最后,“晚风蒲稗水深围”则以晚风、蒲稗(一种草本植物)和深水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田园风光图,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循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生命之间的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今夕中秋月有华,古奇石下有幽花。
惠山泉水荆溪茶,酒名且出仙坛麻。
客皆能赋无喧哗。
南沙未来东庐去,抗手掉头不肯住。
兴在王猷放舟处,雪月皆堪入诗句。
东庐去后南沙来,草堂独对秋星开。
晚云冉冉生苍苔,我行中庭往复回。
鹤声报客慰我怀,海月东生酒在杯。
亦有澜庵在我斋,今夕不乐何为哉。
我题诗,如作史。
明日挥毫二三纸,东报东庐公,南报南沙子。
山中有野人,故出三秀族。
胡然朝暮姿,乃梦长生箓。
涧边有仙灵,九节碧如玉。
偶就山人居,清贞两无歇。
久要见平生,虚心愿为谷。
匪石良自知,馀子真碌碌。
薰风梅雨馀,仙衣动新绿。
浮游水中央,千春隔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