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馆秋城侧,高亭夕雾中。
疏帘通野色,曲磴袅天风。
醉舞招松鹤,悲吟和草虫。
平生习池兴,遮莫笑山翁。
别馆秋城侧,高亭夕雾中。
疏帘通野色,曲磴袅天风。
醉舞招松鹤,悲吟和草虫。
平生习池兴,遮莫笑山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宴饮场景。首先,“别馆秋城侧,高亭夕雾中”两句,以“别馆”与“高亭”为背景,巧妙地将宴饮地点置于秋日的城市边缘,高高的亭台在傍晚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氛围。
接着,“疏帘通野色,曲磴袅天风”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融入。透过稀疏的窗帘,可以窥见远处的田野景色,蜿蜒曲折的石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与天空中的风相呼应,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自然之美。
“醉舞招松鹤,悲吟和草虫”则展现了宴会上宾客们的欢愉与情感的释放。宾客们在酒醉的状态下翩翩起舞,似乎在召唤着松林中的仙鹤共舞;而有人则在低吟浅唱,其声音与草丛中昆虫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又略带哀愁的音乐。
最后,“平生习池兴,遮莫笑山翁”表达了诗人对宴会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态度。诗人提到自己平生热爱山水之乐,即使面对他人的嘲笑,也依然坚守自己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宴饮的欢乐与自然的和谐,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独特见解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天台之山四万八千丈,中有飞仙共来往。
东方未白天鸡号,扶桑赤日三更上。
山人曾识玉蟾翁,丹砂九返面如童。
吹笙醉跨千年鹤,朝上崆峒暮庐霍。
葛洪井西松树老,子晋台下桃花落。
日边人寄董师书,别我却入天合居。
麻姑相见已白发,蓬莱弱水人何如。
我亦张帆上南斗,餐霞有诀能相授。
青天更约借龙骑,福地应知今虎守。
妾长平康里,能舞复能歌。
髻斜梳堕马,眉浅约弯蛾。
陌上游人顾,日前侯客过。
涂黄初拜月,拾翠欲凌波。
已知一身重,不受千金唤。
十五事秋娘,十六归羊侃。
愿妾比双莲,为君朝暮鲜。
君能重妾绸缪意,别起高楼大道边。
春乘油壁香车出,夜入流苏甲帐眠。
高楼下俯平湖阔,照妾浓妆并淡抹。
五月平湖水正深,荡舟相逐起双禽。
莫学藕丝容易绝,试将莲子托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