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笋密相扶,洗去心图翠色疏。
高节欲令人尽见,枉枝何惜手亲除。
临川常可持为钓,待凤犹能饱有馀。
须看月明风劲夜,寒声薄影满茅居。
去年春笋密相扶,洗去心图翠色疏。
高节欲令人尽见,枉枝何惜手亲除。
临川常可持为钓,待凤犹能饱有馀。
须看月明风劲夜,寒声薄影满茅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园景,诗人通过对竹子的精细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好的欣赏和珍视之情。
“去年春笋密相扶,洗去心图翠色疏。”这里,“去年春笋”指的是一年生的新竹,生长得十分茂密。它们“密相扶”,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幼小的生命互相依偎、支撑的情景。“洗去心图翠色疏”,则是说诗人用水清洗竹叶,去除尘埃,让原本就鲜绿色的竹子更加显得干净和通透。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高节欲令人尽见,枉枝何惜手亲除。”这里,“高节”指的是竹子笔直的节间。“欲令人尽见”,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些美好的景象展现给所有人的愿望。而“枉枝何惜手亲除”,则显示出诗人对这些不必要、杂乱的枝条持有宽容态度,不忍心用手去除。
“临川常可持为钓,待凤犹能饱有馀。”这两句诗转换了视角,从竹子的美好转向了生活中的乐趣。“临川”指的是河边,“常可持为钓”,意味着诗人常在这里垂钓。然后“待凤犹能饱有馀”,则是说即便是神鸟凤凰降临,也依然能够从这丰富的自然中获得满足,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恩惠。
最后,“须看月明风劲夜,寒声薄影满茅居。”这里诗人在一个月朗星稀、风力强劲的夜晚,聆听竹子在风中的“寒声”,并且感受到它们的“薄影”覆盖着自己的茅屋。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园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的感悟,以及他与大自然之间那种宁静而深刻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