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
不见督邮人,祇闻解印事。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
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
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
不见督邮人,祇闻解印事。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
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童潮所作的《渊明故址》。诗人通过对陶渊明归隐之地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古代隐士生活方式的敬仰和对其诗意生活的赞美。"先生已归来,遗此折腰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宁静生活,"折腰地"暗指不再为官的自由自在。接下来的"不见督邮人,祇闻解印事",通过对比官场的督邮与田园的解印,进一步突显了陶渊明远离尘嚣的选择。
"径花虽就荒,台月还留醉",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色的荒芜与静谧,暗示了陶渊明在此处的闲适与沉醉于诗酒之中。最后两句"赋罢清流诗,西畴春已至",以清流诗篇的完成和春天的到来,展现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创作的丰收和季节的更迭,也寓含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故址的细腻描绘,赞扬了他的高洁品格和理想生活,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深敬仰。
秋山晚苍苍,引兴白云际。
方闻出谷钟,未返沿源骑。
跻攀霁心目,始到三摩地。
苔色阴际寒,松声静中细。
空僧此岩栖,心寂迹如寄。
经诵有时閒,了了见山翠。
抱琴者谁子,夙性贪幽致。
云卧复何为,冰弦写秋意。
西峰倏含景,石榻又假寐。
身寄孤鹤巢,梦如幽兰气。
夜分气候白,隐隐月初至。
阳涧澹空明,阴林破深邃。
久怀缁锡邻,颇与云山契。
章甫如可投,期君访灵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