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笔春消御柳边,棹歌忽听采菱船。
三贤见说迁居了,只寄梅花问水仙。
采笔春消御柳边,棹歌忽听采菱船。
三贤见说迁居了,只寄梅花问水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送别图景。首句“采笔春消御柳边”,以“采笔”这一文人常用的工具,巧妙地将春天与御柳(皇家园林中的柳树)联系起来,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文雅清新的画面。接着,“棹歌忽听采菱船”,通过听觉细节,展现了湖面上的热闹景象,棹歌声与采菱船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生活气息。
“三贤见说迁居了,只寄梅花问水仙。”这两句则转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三贤”的典故,暗示友人已迁居他处,而诗人只能通过梅花向水仙(水仙花,常象征高洁和纯洁)寄托思念之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和文化意蕴,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
我有一园花,婉娈相窈窕。
春风一披拂,去日常不少。
羸马长安游,红尘令人老。
魏其身治具,晨起自洒扫。
贵人骄不来,既来苦不早。
失意杯酒间,毛羽安能保。
不如同心人,欢言结崇抱。
君如欲看花,及此颜色好。
阿瞒汉贼非汉臣,营窟乃在漳河滨。
铜雀高台入霄汉,参差瓦缝排鱼鳞。
太息人生祇如梦,光阴老向军中送。
分香卖履事难言,望断西陵含隐痛。
中原劫运几沧桑,栋宇飞灰草树荒。
石墨那堪供染翰,砚材差喜发幽光。
幻化本鸳鸯,成斑亦雊鹆。
佳品自澄泥,奇珍逾美玉。
却想觚棱金碧时,琉璃片片亚檐垂。
谁能磨盾频飞檄,但说临江自咏诗。
到今遗瓦苔斑驳,文房好倩良工斫,君不见建安年号记分明,汉鼎虽迁留正朔。
窦梁固宜诛,失与宦官议。
幸除外戚家,权归中常侍。
封赏定策功,太阿嗟倾坠。
清浊难合流,正邪不同类。
三君俊顾厨,标榜受牵累。
钩党冤狱兴,残暴逞无忌。
善人尽沦亡,邦国必殄瘁,何进益平庸,无谋委利器。
诛恶勿迟疑,一吏可了事。
奚用召外兵,大憝乘机至。
阉人虽芟夷,汉祚随毁弃。
桓灵召祸端,昏愚陨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