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倭望海说刘江,闽越新传戚继光。
底似中丞文武略,弯弧飞檄到扶桑。
平倭望海说刘江,闽越新传戚继光。
底似中丞文武略,弯弧飞檄到扶桑。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名为《万伯修中丞东巡歌十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赞美了万伯修中丞在东巡时的英勇事迹和卓越才能,特别是他平定倭寇、望海远眺的壮举,以及与戚继光将军并提,显示了其在文武双全方面的杰出成就。
“平倭望海说刘江”,开篇即以“平倭”为主题,点明了万伯修中丞的主要功绩——平息倭寇之乱。这里的“刘江”可能是指刘家港或类似地名,暗示了平倭战役的重要地点。接着,“闽越新传戚继光”一句,将万伯修与戚继光相提并论,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此处通过新传戚继光的事迹,进一步强调了万伯修在平倭行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底似中丞文武略”,这一句是对万伯修中丞的全面评价,指出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具备文治的才能。这里的“中丞”是古代官职名称,常指地方长官或监察官员,用在此处形容万伯修的多才多艺和治理能力。
“弯弧飞檄到扶桑”则是对万伯修中丞行动力和影响力的生动描绘。弯弧代表了他的军事行动,飞檄则象征着迅速而有效的行政命令,将这两者结合,形象地展示了他在处理事务时的高效和果敢。扶桑在这里指的是日本,表明他的行动不仅限于国内,还远及海外,体现了其深远的影响和广阔的视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万伯修中丞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其在军事、文治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在平定倭寇、维护国家安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高度赞扬和敬仰。
凌晨赴茄藤,绕社乔木古。
宿鸟鸣高枝,疏花缀深圃。
番众拥我前,衣被半蓝缕。
升堂细咨询,一一诉贫苦。
众番叩头说,番愚为人侮。
我谓番本愚,圣朝所安抚。
谁欤或侮之,我能为尔剖。
慎勿学奸刁,贫苦乃自取。
老番共点头,少番首亦俯。
开道至再三,不觉日亭午。
绛帐传经二十春,茫茫瀛海属前尘。
偶谈故里遗黎在,重到他乡父执亲。
竹寺千秋留韵事,桔园万首寄天真。
刺桐城里相逢处,昔日诸生剩几人。
旧游星散海东天,晋水江干狎钓船。
鲲岛风流诗鼻祖,闽山活泼地行仙。
伤时庾信怀乡思,问字侯芭结夙缘。
遗集林高成雅贽,先生青眼肯垂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