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地偏宜著菲才,清时谁合过江来。
庭前趁雨移松柏,屋后先秋去草莱。
纪德谩寻前代石,读书还忆旧时台。
故人相去无多路,时见虹光烛上台。
散地偏宜著菲才,清时谁合过江来。
庭前趁雨移松柏,屋后先秋去草莱。
纪德谩寻前代石,读书还忆旧时台。
故人相去无多路,时见虹光烛上台。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俨所作的《国贤宪副见寄次韵二首》中的第二首。全诗以“散地偏宜著菲才”开篇,透露出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却自得其乐,不以才华出众为意的情怀。接着,“清时谁合过江来”一句,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似乎不应有过多的奔波与追求,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庭前趁雨移松柏,屋后先秋去草莱。”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趁雨移松柏”和“先秋去草莱”的行为,展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纪德谩寻前代石,读书还忆旧时台。”这两句则转向对历史和文化的追思,诗人通过寻找前人的遗迹和回忆往昔的读书时光,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以及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追寻。
最后,“故人相去无多路,时见虹光烛上台。”这两句以友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虽相隔不远,但情感深厚,时常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温暖与支持。同时,通过“虹光烛上台”这一形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友谊如同彩虹般绚烂,照亮彼此的人生道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友情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智慧与情趣。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来假来飨,降福无疆。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