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嘉树状非常,久向缁林压众芳。
春去尚疑啼蜀魄,客来还错认丁香。
高人好事栽莲社,野叟移根植草堂。
习气未除端自笑,赏花衔惠意难忘。
杜鹃嘉树状非常,久向缁林压众芳。
春去尚疑啼蜀魄,客来还错认丁香。
高人好事栽莲社,野叟移根植草堂。
习气未除端自笑,赏花衔惠意难忘。
此诗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题为《法灯俊上人惠杜鹃花》。诗中以杜鹃花为载体,描绘了其在佛门中的独特地位与象征意义。
首联“杜鹃嘉树状非常,久向缁林压众芳”开篇即点明杜鹃花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寻常之树,长久以来在僧侣(缁林)之中,以其非凡之姿压倒了众多花卉,暗示了杜鹃花在佛教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颔联“春去尚疑啼蜀魄,客来还错认丁香”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杜鹃花在春末夏初时节,仿佛仍留有杜鹃鸟啼血的痕迹,让人误以为是丁香花,进一步强化了杜鹃花在人们心中的独特形象。
颈联“高人好事栽莲社,野叟移根植草堂”则通过“高人”与“野叟”的对比,展现了杜鹃花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同价值与意义。高人栽种于莲社,寓意着杜鹃花在文人雅士心中的高洁与雅致;而野叟移根植于草堂,则体现了其在民间生活中的普及与亲近。
尾联“习气未除端自笑,赏花衔惠意难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未能完全摆脱世俗习气的自嘲,以及对赏花时得到的恩惠难以忘怀的情感。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杜鹃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在自然界的美丽与独特,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沧州路,无恙昨梦莺花,故人鸡黍。
垂杨西北高楼,砑笺漉酒,相望隔雨。
黯黯绪,容易绿鹃啼彻,玉骢嘶去。
停琴极目湘天,也应念我,弦清调苦。
诗事烟波江上,落霞回首,浮云羁羽。
纫佩楚兰情芳,珍重鱼素。危阑伫立,斜日风催絮。
还悽断、青冥海色,黄昏潮语。别后消魂处。
更谁问询,吟边月露。禁得春寒否。
凭旧燕、商量和愁同住。茂陵鬓雪,不关迟暮。
黯愁烟。看青青一片,犹认旧眉山。
花发楼头,絮发陌上,春色还似当年。
翠苔畔、曾容醉卧,听语笑、风动画鞦韆。
一曲琴丝,十三筝柱,原是人间。
细数总成残梦,叹都迷踪迹,只有留连。
劫换红羊,巢空紫燕,重来步步回旋。
尽消受、云飞雨散,化胡蝶、犹绕旧栏干。
不分中年到时,直恁荒寒。
又指离亭树。恁春来、消除愁病,鬓丝非故。
草绿天涯浑未遍,谁道王孙迟暮。
肠断是、空楼微雨。
云水荒荒人草草,听林禽,只作伤心语。
行不得,总难住。今朝滞我江头路。
近篷窗、岸花自发,向人低舞。
裙衩芙蓉零落尽,逝水流年轻负。
渐惯了、单寒羁旅。
信是穷途文字贱,悔才华,却受风尘误。
留不得,便须去。
忒迷离,几番风雨花朝。
剩有一片芳尘,浑望断红桥。
燕子绕梁飞遍,为怕伊憔悴,替垒香巢。
早长亭折柳,天涯尽处,春去难招。
空阶夜色,弯弯月冷,罗袂飘摇。
天末风生,吹皱了、浣纱溪水,溅上夭桃。
一襟红泪,照往时、鬓影萧条。
算此际,有愁人似我、朱楼缥缈,无寐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