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飞鸟,何事入军营。
若在德乡加喜气,只从刑地是凶声,百鸟一般听。
占飞鸟,何事入军营。
若在德乡加喜气,只从刑地是凶声,百鸟一般听。
这首诗《鸡声闹》(其十四)由唐代诗人易静所作,通过“鸡声”这一意象,巧妙地传达了对“德”与“刑”的深刻思考。
“占飞鸟,何事入军营。” 开篇以“飞鸟”入题,引出对“军营”的关注,暗示了战争或冲突的背景。然而,“鸡声”作为诗歌的主体意象,却在随后的诗句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仿佛是战场上的另一种声音,与传统的“鼓角争鸣”形成对比。
“若在德乡加喜气,只从刑地是凶声,百鸟一般听。” 这几句诗通过“德”与“刑”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法律、和平与冲突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德乡”,即充满仁爱与和谐的地方,鸡声可能带来欢愉和祥和;而在“刑地”,即执行法律、强调秩序的地方,鸡声则可能预示着紧张和不安。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鸡声与社会伦理紧密相连,通过“百鸟一般听”这一描述,进一步强化了不同环境下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德”与“刑”对社会氛围的直接影响。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不仅描绘了鸡声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意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秩序、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在易静的笔下,鸡声成为了一种象征,既是对现实社会的隐喻,也是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平生同门友,通籍在金闺。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
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是时天久阴,三日雨凄凄。
蹇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
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
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悽。
死生不变者,唯闻任与黎。
四月一日天,花稀叶阴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声乐。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节或蹉跎,游心稍牢落。
春华信为美,夏景亦未恶。
飐浪嫩青荷,重栏晚红药。
吴宫好风月,越郡多楼阁。
两地诚可怜,其奈久离索。
懒病每多暇,暇来何所为。
未能抛笔研,时作一篇诗。
诗成澹无味,多被众人嗤。
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
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
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
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
谪向江陵府,三年作判司。
向去二千里,诗成远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