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花满缶,莲房自拆。神通妙用,在于举拂。
童子何知,跪观戏龟。六用不藏,使之者谁。
藕花满缶,莲房自拆。神通妙用,在于举拂。
童子何知,跪观戏龟。六用不藏,使之者谁。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龙眠居士画十六大阿罗汉赞》之五。诗中描绘了龙眠居士所绘的十六位大阿罗汉之一的形象与精神境界。
“藕花满缶,莲房自拆”,以荷花盛开的景象开篇,象征着阿罗汉的清净与自在。荷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开出纯洁无瑕的花朵,比喻阿罗汉虽身处世间烦恼,却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神通妙用,在于举拂”,进一步揭示阿罗汉的非凡能力。这里的“举拂”可能是指挥动拂尘的动作,象征着阿罗汉通过智慧与修为,能够清除心中的杂念和障碍,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童子何知,跪观戏龟”,通过一个孩童对龟戏的观察,隐喻阿罗汉的智慧与洞察力。孩童无知,却能专注地观察自然界的细微之处,这与阿罗汉通过禅定与观察,洞察宇宙真理相呼应。
“六用不藏,使之者谁”,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阿罗汉智慧与修为的高度赞美。阿罗汉的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不被隐藏,但究竟为何人赋予这样的力量,又或是自然法则使然,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阿罗汉形象的描绘与精神境界的赞颂,展现了佛教中对于智慧、修为与解脱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
皇王宪天则,广覆物不遗。
四门列九服,大开明堂基。
嬴帝吞六雄,扬兵震四垂。
炎武因遗迹,滇岭悉来归。
魋结袭冠簪,卉服改裳衣。
西琛并南赆,王会无后期。
善哉太史公,谓得圣人威。
竖儒守一经,安能知是非。
终风自西,零雨其丝。灼灼夭桃,惄如其离。
彼一而离,此胡不睽。终风自北,零雨其羃。
灼灼夭桃,頖如其拆。彼一而拆,此胡不忒。
泽有王鴡,原有雉兮。
耿兮鸷兮,以游以厉兮,庶予契兮。
原有鳼泽,有阳鱎兮。
淫兮恌兮,以泳以翱兮,毋予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