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如老农,绸缪先牖户。
万宝忽已新,见此离离黍。
田家终岁劳,一饱天所许。
细诵七月诗,仁意森莫禦。
年登而民贫,未谂何以故。
我不如老农,绸缪先牖户。
万宝忽已新,见此离离黍。
田家终岁劳,一饱天所许。
细诵七月诗,仁意森莫禦。
年登而民贫,未谂何以故。
这首诗通过对比老农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农事的深刻理解与感慨。诗人自谦不如老农,却能体悟到农事的细致与重要性。老农在春日里精心布置门窗,预示着万物复苏,新绿的黍苗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更新,也暗喻了生活的希望与新生。
接着,诗人转向对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赞美,指出即便如此,他们仍能得到上天的恩赐——一餐饱食。这种朴素的幸福感,是诗人从《诗经·七月》中汲取的智慧与仁爱精神。《七月》篇描绘了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带来的满足感。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反思,即使丰收之年,农民仍然可能面临贫困。这种现象引发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分配不均的深思,提出了“未谂何以故”的疑问,呼唤着对农民福祉的关注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农事、自然、社会伦理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