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政治,荷圣朝眷遇维隆,定国计于仓皇,正人心于末路,比岁来事变迭乘,臣力已殚、臣年已老;
下吏寒儒,皆我公帡幪所隶,溯先民之矩矱,遗后进之追思,从此日泰山失仰,斯文谁属、斯世谁归。
学问政治,荷圣朝眷遇维隆,定国计于仓皇,正人心于末路,比岁来事变迭乘,臣力已殚、臣年已老;
下吏寒儒,皆我公帡幪所隶,溯先民之矩矱,遗后进之追思,从此日泰山失仰,斯文谁属、斯世谁归。
此联高度赞扬了张之洞在学问政治上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对于国家计策、人心导向的重要作用。在危急时刻,张之洞稳定了国计,矫正了人心,在连番变故中,他的力量已经耗尽,年龄也已高迈。联语表达了对张之洞的深切敬意和怀念之情。
“学问政治”四字点明了张之洞的学术与治国能力,“荷圣朝眷遇维隆”则表明了他在朝廷受到的重视与恩宠。“定国计于仓皇,正人心于末路”描绘了他在动荡时期,能够稳定国家大计,引导人心向善的伟绩。
“比岁来事变迭乘,臣力已殚、臣年已老”描述了张之洞在面对连续不断的变故时,尽管竭尽全力,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感到力不从心。“下吏寒儒,皆我公帡幪所隶”则说明了张之洞作为领袖,不仅影响着官员,也关怀着基层的知识分子。
“溯先民之矩矱,遗后进之追思”表达了对张之洞遵循前人之道,为后辈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肯定。“从此日泰山失仰,斯文谁属、斯世谁归”则是对张之洞逝世后,人们失去仰望的高山,以及未来谁能继承其事业的深深忧虑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以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对张之洞在学问、政治、道德等方面卓越成就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逝世后留下的巨大空缺的深切哀悼。
我有双剑恨不斩虹霓,虹霓日日天东横隔断,山东雨暗山西晴,良田六月尘埃生。
官家租税乏供给,胥吏打门朝暮声。
安得封书奏明主,下诏即免今年徵。
君不闻府帖昨夜来点兵,汉官政化今又更,令民卖牛买剑东南征。
伤哉大旱政如此,何不蠲租罢战纾民情。
为邦乃以民为本,本固未必邦家倾。
呜呼本固未必邦家倾,安民不战四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