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流势若奔,咆哮西下地平吞。
天吴激浪来江口,鬼伯推潮出海门。
疏雨数声云入浦,远林一抹水连村。
溯流有客登瀛去,路入青河日又曛。
千里淮流势若奔,咆哮西下地平吞。
天吴激浪来江口,鬼伯推潮出海门。
疏雨数声云入浦,远林一抹水连村。
溯流有客登瀛去,路入青河日又曛。
这首《长淮》描绘了淮河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对旅途的细腻感受。开篇“千里淮流势若奔”,以“千里”形容淮河之长,“势若奔”则生动展现了河水流动的迅疾与气势磅礴。接着“咆哮西下地平吞”,进一步渲染了淮河的雄浑与力量,仿佛它在大地间奔腾不息,吞没了前方的平坦之地。
“天吴激浪来江口,鬼伯推潮出海门。”这两句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天吴”和“鬼伯”来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汹涌与潮汐的壮观,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想象力。“疏雨数声云入浦,远林一抹水连村。”则是对淮河两岸景色的细腻描绘,雨点稀疏,云雾轻笼,远处的树林与村落依稀可见,与水面相连,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
最后,“溯流有客登瀛去,路入青河日又曛。”诗人想象着有人逆流而上,前往遥远的地方,而夕阳已渐渐西沉,渲染了一种旅途的孤独与时间的流逝感。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淮河的壮美与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倏感青阳徂,俄值朱明届。
有渰散朝霖,轻寒凝暮霭。
如何芳菲日,犹是凄其态。
情阑花鸟馀,兴绕云林外。
未悟卫生因,徒寝谢家瘵。
搔首倦簪裹,循腰缓衣带。
风河易招损,尘网难祛碍。
玄思谁与宣,劳歌示兹慨。
登高楼,飞甍画栋参差浮。
上摩青空入倒景,下瞰巨壑通长流。
浮云何悠悠,层岩列岫散复收。
随风冉冉不盈寸,顷刻变幻不可求。
荡胸引步却回首,日夕坐倚可以忘君忧。
云来不作西郊雨,君亦长居东海陬。
人生几何时,胡为滞此山之幽。
世事恍惚无定所,白衣苍狗谁为谋。
感兹遁迹向岩窟,少年有意今白头。
浮云兮归来,与尔散漫终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