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变之时。生在乾地西北角。图画天地立五岳。
处置星辰叙四渎。二十八宿注乡曲。
日月照曜为下国。走如流水得周局。
智者察之知急速。雨泽以时熟五䅽。
万人食之大化足。
六变之时。生在乾地西北角。图画天地立五岳。
处置星辰叙四渎。二十八宿注乡曲。
日月照曜为下国。走如流水得周局。
智者察之知急速。雨泽以时熟五䅽。
万人食之大化足。
此诗描绘了天地间万物有序、和谐共生的景象。开篇“六变之时,生在乾地西北角”,以“六变”象征宇宙变化之多端,点明生命诞生于天地之间特定的位置,暗含自然规律与生命起源的哲思。
接着,“图画天地立五岳,处置星辰叙四渎”,通过“图画”这一形象化的手法,展现天地间的壮丽景观,五岳矗立,星辰排列有序,四渎(四条主要河流)各司其职,描绘出一幅宏观而和谐的自然图景。
“二十八宿注乡曲,日月照曜为下国”,进一步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个星宿)各自负责着不同区域的守护,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滋养万物生长,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敬畏之情。
“走如流水得周局,智者察之知急速”,将自然界的流动比作流水,强调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和速度,智者能够洞察其中的奥秘,体现出对自然法则的深刻认识和智慧的运用。
“雨泽以时熟五稽,万人食之大化足”,最后两句聚焦于农业文明的基础——雨水与农作物的关系,适时的雨水使得五谷丰登,满足了万民的粮食需求,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丰收与富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和谐、秩序、智慧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
连山蟠武昌,翠木蔚樊口。
我来已百日,欲济空搔首。
坐看鸥鸟没,梦逐麇麚走。
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高谈破巨浪,飞屦轻重阜。
去人曾几何,绝壁寒溪吼。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徐行欣有得,芝朮在蓬莠。
西上九曲亭,众山皆培塿。
却看江北路,云水渺何有。
离离见吴宫,莽莽真楚薮。
空传孙郎石,无复陶公柳。
尔来风流人,惟有漫浪叟。
买田吾已决,乳水况宜酒。
所须修竹林,深处安井臼。
相将踏胜绝,更裹三日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