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睢阳五老图》
《睢阳五老图》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图谋已就乐时闲,晓向田园喜脱冠。

心志不灰犹有策,星长还在尚无桓。

朝阳鸣凤身轻暖,赴壑刚蛇齿健寒。

仪表珍藏传不朽,每于清士敬持看。

(0)
注释
图谋:计划。
已就:完成。
乐时闲:悠闲时光。
晓向:清晨。
田园:乡村。
脱冠:摘下帽子。
心志:内心。
不灰:坚定。
犹有策:仍有策略。
星长:星辰。
桓:桓公,指有威望的人物。
朝阳:清晨的太阳。
鸣凤:象征吉祥的凤凰。
刚蛇:比喻刚毅的人。
仪表:珍贵的器物或形象。
珍藏:保存。
传不朽:永垂不朽。
清士:清雅之士。
敬持看:恭敬地观看。
翻译
计划已完成,享受悠闲时光,清晨离开官场,欢喜摘下帽子归田园。
内心坚定,仍有策略,虽然星辰依旧,但桓公般的英雄尚未出现。
朝阳照耀,凤凰展翅,身体轻盈温暖,如同刚蛇游过山谷,牙齿坚硬抵御寒冷。
珍贵的仪表留存下来,永垂不朽,常常被清雅之士恭敬地观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场景。"图谋已就乐时闲,晓向田园喜脱冠"表达了诗人对于逃离尘世纷扰、享受自然之美的向往和满足。在这里,"图谋"指的是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筹划,而"脱冠"则象征着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心志不灰犹有策,星长还在尚无桩"表明诗人虽然遭遇挫折,但内心依旧坚定,有着新的计谋。"星长"暗示夜晚的寂静和时间的流逝,而"尚无桩"则可能比喻没有固定之物或目标,亦或者是说还未找到稳定的立足点。

接下来的"朝阳鸣凤身轻暖,赴壑刚蛇齿健寒"一句,通过对日出时凤凰鸣叫和山涧间蛇行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朝阳"指的是早晨的太阳,而"鸣凤"则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赴壑刚蛇"则形容山谷中刚强而活泼的生命。

最后,"仪表珍藏传不朽,每于清士敬持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典范的尊重与珍视。"仪表"指的是礼节、规矩等传统美德,而"珍藏传不朽"则强调这些传统价值的永恒性;"每于清士敬持看"意味着诗人对于品格高尚之士的尊重,会时常思考并效仿他们的行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田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持。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倾城误人身寄内翰洪丈

倾城误人身,嗟哉难具陈。

请君试侧耳,听妾歌其因。

妾初未笄学新妆,肌理玉雪眉黛长。

融怡窈袅销金裳,态浓意远夺目光。

当时见者心为狂,共谓绝代惊非常。

拟思昭阳奉君王,三千宠爱一身当。

宁知事大缪,嫁作荡子妇。

空闺独宿度芳华,蓬首乱鬓颜色朽。

四海十年不相闻,一朝归来新閒旧。

新閒旧,妾何有,摈妾不使侍箕帚。

佳人多命薄,是事君信否。

倾城误人身,古来唯有李夫人。

延年作歌帝所珍,贮之金屋荐华茵。

宠光杂遝疏弟昆,将死掩面留馀恩。

千载不复见,言之涕沾巾。

倾城误人身,此曲哀怨何可听。

(0)

别李商卿

羁思孤耽僻,蛩音偶出虚。

绿阴分坐久,清话见情初。

春过诗魂怯,年销剑术疏。

相看渐成故,临别欲何如。

(0)

饯海盐史后乐

秦溪邑大号难治,后乐三年以德为。

海阔有楼还旧观,堂深无日不新诗。

虚舟祇载来时物,实惠常教去后思。

相业真传公不忝,苍生况是望霖时。

(0)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灼灼桃吐华,濯濯柳垂缕。

芳菲挽人出,春力乃如许。

嗟予闭门客,佳节过不数。

不因可人呼,那得幽步举。

客如山阴胜,诗作斜川语。

谁言一尊酒,妙处合千古。

归来读残书,耿耿霜月苦。

空馀流落心,三叹非吾土。

(0)

金陵览古.新亭

满目江山异洛阳,昔人何必重悲伤。

倘能戮力扶王室,当自新亭复故乡。

(0)

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

何必襄阳孟浩然,苦吟自可继前贤。

虎丘合去十二度,熊轼再游三百年。

云阁为君追旧额,霓裳从古播朱弦。

此行不减唐人乐,畅饮惟无八酒仙。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张子翼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岳正 卢宁 史承谦 葛绍体 许棐 马臻 常纪 储巏 梁宪 朱浙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