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自盥沐,丱发不冠巾。
看尽世间事,争如林下人。
啸云岩谷应,坐石鹿麋亲。
莫弃茅庵去,白桃花又春。
清泉自盥沐,丱发不冠巾。
看尽世间事,争如林下人。
啸云岩谷应,坐石鹿麋亲。
莫弃茅庵去,白桃花又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他不追求世俗的华丽装饰,只是简单地用清泉洗脸,没有戴帽子。通过观察世间的一切,他感到人生的纷争如同林下的人群一般喧哗而无意义。
诗中“啸云岩谷应,坐石鹿麋亲”两句,表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他呼唤着云,在山岩之间回响,与岩谷间的应答融为一体;在石头上安坐,与鹿和麋鹿亲近,如同与它们建立了一种宁静的友谊。
最后两句“莫弃茅庵去,白桃花又春”则是对隐居生活的珍惜之情。茅庵是一种简单的住所,诗人不愿意放弃这种清贫的生活,因为每当春天到来,白色的桃花再次绽放,这份简朴的美好足以让人心满意足。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红尘、归隐山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的深切情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