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醉浮荥,幽事谁肯寻。
譬如攫金人,入市惟见金。
先生厌尘杂,静念到园林。
数往境自熟,有得乐更深。
春兰汎光风,夏木贮清阴。
露菊浥佳色,霜松知本心。
渊明尝乐此,意合无古今。
当其领会处,岂止忘华簪。
先生比渊明,但欠酒与琴。
饭蔬有真味,风籁有清音。
出处纵小异,要之俱陆沉。
我亦志丘壑,聊拟斜川吟。
举世醉浮荥,幽事谁肯寻。
譬如攫金人,入市惟见金。
先生厌尘杂,静念到园林。
数往境自熟,有得乐更深。
春兰汎光风,夏木贮清阴。
露菊浥佳色,霜松知本心。
渊明尝乐此,意合无古今。
当其领会处,岂止忘华簪。
先生比渊明,但欠酒与琴。
饭蔬有真味,风籁有清音。
出处纵小异,要之俱陆沉。
我亦志丘壑,聊拟斜川吟。
这首诗描绘了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超脱的情怀。诗人通过对比“举世醉浮荥”与“幽事谁肯寻”的鲜明对比,展现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譬如攫金人,入市惟见金”,以“攫金人”比喻世人追逐名利,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的浮躁与功利。而“先生厌尘杂,静念到园林”,则描绘了一位厌倦尘世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隐士形象,他选择在园林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接下来的几句“数往境自熟,有得乐更深”,表达了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乐趣的喜悦,强调了心灵的满足远胜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春天的兰花、夏日的绿荫、秋天的菊花、冬日的松树,都是诗人眼中自然之美与内在精神的象征,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净化了心灵。
“渊明尝乐此,意合无古今”,引用陶渊明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是永恒的真理。最后,“当其领会处,岂止忘华簪”,表达了在真正理解与体验之后,物质的束缚与虚荣将被抛诸脑后,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先生比渊明,但欠酒与琴”,诗人自比陶渊明,认为自己只缺少饮酒与弹琴这两样东西,暗示了对隐逸生活更加完整的向往。接着,诗人赞美了简朴的生活方式——“饭蔬有真味,风籁有清音”,强调了内在的精神满足远胜于外在的物质享受。
“出处纵小异,要之俱陆沉”,指出虽然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超脱。最后,“我亦志丘壑,聊拟斜川吟”,表达了诗人自己也怀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并打算像陶渊明一样吟唱出心中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觉海性元澄,云何泡沫聚。
境界风所吹,虚壑自相鼓。
认沤岂全潮,识流匪异体。
谁为达观者,真源亦无取。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
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豁。
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
愚俗骇变化,横复生欣怛。
倚苍岩、翠藤无路,琅玕芝草谁问。
天风忽振疏林外,睹此烟鬟雾鬓。斜日冷。
倩白虎从容,还上匡庐顶。松花满径。
看银汉回波,石梁飞瀑,一啸万山应。
吴家事,千古风流仙境。何人摹入金粉。
箫声可似秦楼凤,甲帐瑶台偕隐。环佩整。
羡儿女情痴,也有神仙分。清贫自哂。
买十幅云笺,唤谁綵笔,重为写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