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李耳东家丘,不生虞夏生衰周。
世乱杀夺无时休,佛现身作大慈舟。
老务静治销戈矛,孔以笔诛著春秋。
学佛亦有绝世流,学老曾见飞升不。
最后三人师孔氏,气节虽同穷达异。
渊明不仕义熙岁,倾家酿秫供一醉。
翰林谪仙与苏二,卒以蛾眉招众忌。
脱靴偶忤高力士,触拨玉环良细事。
谁知绍述丞相嗔,铜驼陌上荒荆榛。
僧伽拥扶度鲸海,虏酋过坟禁樵采,使我掩卷增感慨。
瞿昙李耳东家丘,不生虞夏生衰周。
世乱杀夺无时休,佛现身作大慈舟。
老务静治销戈矛,孔以笔诛著春秋。
学佛亦有绝世流,学老曾见飞升不。
最后三人师孔氏,气节虽同穷达异。
渊明不仕义熙岁,倾家酿秫供一醉。
翰林谪仙与苏二,卒以蛾眉招众忌。
脱靴偶忤高力士,触拨玉环良细事。
谁知绍述丞相嗔,铜驼陌上荒荆榛。
僧伽拥扶度鲸海,虏酋过坟禁樵采,使我掩卷增感慨。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题三教三隐三仙三贤画轴》,通过对佛教、儒家和道家三位代表人物——瞿昙李耳(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诗人将他们比作世间的救赎者和智者,如佛陀以慈悲渡人,孔子以文辞教化,而老子则主张清静无为。
诗中提到,虽然他们都具有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气节,但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政治的变迁,他们的行为和结局各异。陶渊明因坚守道义而拒绝仕途,李白和苏轼则因才情出众而招致嫉妒,其中李白的脱靴事件和苏轼的遭贬谪都反映出他们个性的冲突与命运的坎坷。
诗人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三教思想在社会中的交融与冲突。整首诗语言简洁,内涵丰富,体现了释善珍作为禅宗诗人的独特见解。
凭高一览,看走海长江,自成天堑。
千古英雄拼死,自相涂炭。
兴亡尽在斜阳里,葬西风,谁先谁晚。
爝火星传,鸣笳月渡,付与何人管。
我来此题诗放胆,听楼上箫声,夜深才断。
千载奇儿无几,不胜悲感。
六朝歌哭秋坟鬼,化寒烟有谁听见。
月笼淮水,水边江令,绮魂飞散。
朝望白云飞,暮听慈乌啼。
引领盼亲舍,游子心凄凄。
忆我五龄时,失怙谁提携。
有弟在襁褓,有兄垂髫倪。
随兄上学堂,书声茅屋西。
母训不知痛,入怀索枣梨。
课儿绩镫前,夜静山风凄。
十岁就外傅,家贫鬻珥笄。
一经与一砚,历历行装赍。
强颜为儿欢,恐儿苦羁栖。
送儿出门去,目极门前溪。
儿行日以远,高堂日以睽。
岁晚望儿还,倚闾斜照低。
愿言抛旧业,奉母偕荆妻。
承欢有余力,学耕把锄犁。
晨羞脍姜鱼,夕膳烹茅鸡。
采薪霜一束,种豆烟半畦。春风护■草,寿与南山齐。
不见彩衣人,七十如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