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城万里风雪寒,妾行虽危汉室安。
汉室已安妾终老,妾颜穹庐岂长好。
汉家将相多良策,更选婵娟满宫掖。
单于世世求和亲,汉塞自此无风尘。
毡城万里风雪寒,妾行虽危汉室安。
汉室已安妾终老,妾颜穹庐岂长好。
汉家将相多良策,更选婵娟满宫掖。
单于世世求和亲,汉塞自此无风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远的历史场景和情感世界,通过对汉朝边塞风雪、王昭君的境遇与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边疆安危以及女性命运的独特感悟。
“毡城万里风雪寒,妾行虽危汉室安。” 这两句通过对比,将个体的困难旅途(王昭君被送到匈奴)与国家的安全(汉朝的和亲政策)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个人牺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汉室已安妾终老,妾颜穹庐岂长好。” 这两句则从时间的维度深化了主题,王昭君的美丽如同她的命运一般,被历史所吞没,不再属于自己。这里,“穹庐”指的是边塞的帐幕,也象征着孤独与隔绝。
“汉家将相多良策,更选婵娟满宫掖。” 这两句转向了国家层面,批评或反思当权者不断采取和亲政策,以美女作为交换平安的手段。"婵娟"指的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这里暗示了一种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单于世世求和亲,汉塞自此无风尘。” 最后两句则概括了历史的总体趋势,表达了对于边疆安宁、民族融合的向往。"单于"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里代表着与汉朝和亲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对王昭君故事的艺术加工,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更映射出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性和历史宿命。
鳞鳞负郭田,渐次郊原口。
其中得清旷,贵结林泉友。
一溪东南来,潋滟翠波走。
清响动灵粹,寒光生户牖。
峨峨双剑峰,隐隐插牛斗。
疏云互明晦,岚翠相妍丑。
恍疑座中客,即是关中叟。
为歌紫芝曲,更击秦人缶。
窅然忘得丧,形骸与天偶。
君怀康济术,休光动林薮。
得非仁知乐,夙分已天有。
捉鼻固未免,安能混真守。
日暮车马徒,桥横莫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