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西昌道,秋风战气消。
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
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
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
烽火西昌道,秋风战气消。
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
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
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江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首句“烽火西昌道”,以烽火象征战争的痕迹,点明了这片土地曾经历过的动荡岁月。接着“秋风战气消”一句,暗示着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秋风似乎吹散了战争的阴霾。
“虔山过岭近,赣水赴江遥。”这两句通过地理特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地形地貌的敏锐观察力。虔山与赣水,分别代表了地名和河流,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虔山的“过岭近”暗示着山势的连绵起伏,而赣水的“赴江遥”则描绘了水流的蜿蜒曲折,最终汇入更广阔的江河之中。
“日月开炎海,鱼龙隐惠潮。”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融入其中。日月的交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炎海则可能是指炎热的海域或比喻炽热的环境,而鱼龙隐于惠潮之中,则是自然界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暗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
最后,“穷乡樵牧子,尚自说先朝。”这句话将视角转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穷乡樵牧子”的形象,展现了偏远乡村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但依然能够回忆起过去的朝代,体现了民间对于历史的传承与记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赤手取鱼如拾块,布网鸣舷攻腹背。
岂知激浊与清流,恐惧骈头牵翠带。
居士仁心到鱼鸟,会有微生化馀鲙。
宁容网目漏吞舟,谁能烹鲜作苛碎。
我亦江湖钓竿手,误逐轻车从下濑。
生当得意落鸥边,何用封侯堕鸢外。
不如此鱼今得所,置身暗与神明会。
径须作记戒鲸鲵,防有任公钓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