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登定林山,俯视东南陔。
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
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
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
是夕清风兴,烦云豁然开。
常娥攀桂枝,顾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陈迹与子陪。
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
昨登定林山,俯视东南陔。
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
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
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
是夕清风兴,烦云豁然开。
常娥攀桂枝,顾景久徘徊。
杖藜忽高秋,陈迹与子陪。
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定林山后的所见所感。开篇即以“昨登定林山,俯视东南陔”设定场景,通过俯瞰的角度,展现出一片广阔的白色景象,引发读者对远方之美的想象。诗人用“但见一方白,莫知所从来”表达了这种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
接下来的“湿银注寒晶,奁以青培堆”则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将自然景物比作珍贵的宝石,通过对水泽与岩石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诗人还巧妙地引入“迢迢晻霭中,疑有白玉台”一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后半部分则转向晚景,“是夕清风兴,烦云豁然开”描绘了一幅夜幕初开、天空渐明的画面。紧接着“常娥攀桂枝,顾景久徘徊”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更隐含了对古代神话中常娥摘桂之传说的怀念。
最后,“杖藜忽高秋,陈迹与子陪。壮观非复昔,平芜夜莓苔”几句,则通过对自然变化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壮丽景色难以长久保持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