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已微于蠢蠢,仍害及仁人。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已微于蠢蠢,仍害及仁人。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这是一首描写昆虫世界的诗,通过对小生命的观察,反映出生与死、善与恶的哲理。诗人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描绘了这些微小生物的命运和它们带来的害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宇宙万物共生的思想。
"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这两句通过昆虫在植物上生存、繁殖的情景,揭示了生物间相依赖的关系。这里的“乍”是小的意思,“巢蚊”指的是小型的昆虫,“睫”则是细毛,“胡为”表达疑问之意,“附蟒鳞”形容昆虫附着在植物上。
"已微于蠢蠢,仍害及仁人" 这两句则写出了这些小生命虽然微不足道,但它们所带来的危害依然不可忽视。“已微”表明昆虫体型的细小,“蠢蠢”形容昆虫众多且活动的情状,“仍害及仁人”则揭示了即便是如此渺小的生命,也可能对人类带来伤害。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这两句从哲学的高度出发,阐述了一种宇宙万物共生的观点。这里“动”指动物,“植”指植物,“分命”意味着每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价值。“毫芒亦是身”则强调了即便是极为细小的事物,也是具备其独立生命的存在。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最后两句通过“哀哉”表达诗人对这些微生物命运的同情和感慨。“此幽物”指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昆虫,“生死敌浮尘”则比喻了它们与人类之间的生存竞争,看似轻飘的尘埃,却承载着生命与死亡的重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微生物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万物共生的感悟。
长风送月,近中秋、更无一点尘俗。
绛阙真仙来瑞世,昨夜翔鸾飞鹄。
奕世登科,诸昆竞秀,名盖天南北。
持心恬退,更能韫椟藏玉。
须信宪幕平反,据经议狱,全活阴功足。
川泳云飞宾主意,荐剡新翻浓墨。
一路欢声,几多和气,吹作长生曲。
赐环促召,清班两鬓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