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怀旧之情的作品,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描绘和个人遭遇的反思,抒发了深切的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而有力。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两句开篇即点明故乡之美丽与诗人对其自然景观的向往,樊川菊黄和素浐清泉都是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这一转折处,诗人的情感由喜转悲,表达了时间流逝、人事更迭之感慨。这里的“他时”指的是过去,“今日”则是现在,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人们或景色已大不如前。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诗人继续描绘故乡的地理特征,用巫峡、蟠江和终南山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心情之复杂。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哀愁,系舟远行,泪水却在枕上留下痕迹,是对流离失所之痛苦的写照。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此处诗人以自己作为客居异乡的人,穿插了生活琐事,如剪制帽子和备好酒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寂寞与适应新环境的努力。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结尾两句则是诗人在美好的时光里,对周围不法之徒感到忧虑,愁绪满怀,无人可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故乡与流离之间的反差,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自然和人生的深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