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
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
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
城中人不绝,哀挽相次行。
莫非北邙后,重向洛城生。
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
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
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
城中人不绝,哀挽相次行。
莫非北邙后,重向洛城生。
这是一首描绘洛阳城北山墓地景象的诗,通过对死者葬身之地的描述,反映了生与死、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哲理。开篇即点明洛阳城北山是古今人葬身之所,"聚骨朽成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而"此山土多白"则可能是对墓地特征的描写,也象征着纯洁或死亡。
接下来的"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透露出诗人对于死者离世后的哀思,以及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则是一个强烈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死亡与生命并存,甚至死亡力量可能侵蚀城市边界的意象。
最后两句"城中人不绝,哀挽相次行。莫非北邙后,重向洛城生"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似乎在说,即便是在洛阳城外的墓地,也有生命轮回之可能。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循环的一种赞美,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永恒和灵魂不灭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死亡与生存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悲哀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深邃的人生哲学。
楼头残月映储胥,人在西窗酒醒余。
梦里都忘阆风路,吟边如到玉霄成。
邻墙共作无何饮,别野期看未见书。
祗恐弓旌便招去,汉家答诏待相如。
来从金地过银地,智者修禅古道场。
叠嶂倚空围日月,穹耸松壑饱风霜。
碑文多是唐人刻,经卷犹阴炀帝藏。
偶值故交初入院,一镫留宿水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