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竿西下日,吾棹正东归。
溪老过桥去,野禽穿树飞。
水将人眼净,叶与鬓毛稀。
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
两竿西下日,吾棹正东归。
溪老过桥去,野禽穿树飞。
水将人眼净,叶与鬓毛稀。
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沈周在十二日返回光福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深沉的哲思。
首句“两竿西下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夕阳西下的景象,两竿象征着日落时分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下来,“吾棹正东归”则点明了诗人的行进方向,与夕阳的西下形成对比,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归宿感。
“溪老过桥去,野禽穿树飞。”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穿越溪流、走过老桥,沿途野禽在树间自由飞翔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通过“穿树飞”这一动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活力。
“水将人眼净,叶与鬓毛稀。”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美的感受。清澈的水流仿佛洗净了诗人的眼睛,暗示了心灵的净化;而“叶与鬓毛稀”则可能暗喻岁月的流逝,以及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最后,“纳纳乾坤内,秋风自布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在自然面前的谦卑态度。“纳纳”一词形容天地之广大,而“秋风自布衣”则可能意味着无论是在广阔的天地间,还是在个人的生活中,自然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是一种外在的环境,也是内在精神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以及宇宙奥秘的哲学思考。
泮宫俎豆几息矣,极力赞成时乃功。
词源滔滔注绝壑,侠气凛凛凌层空。
乡人敢易苏季子,坐客尽惊陈孟公。
相见明年春更好,杏园人醉马嘶风。
梦草黏天,愁阴匝地,人比去年还瘦。
眉山叠叠万千重,镇无聊、晚风吹皱。烟僝雨僽。
有谁管、陌头杨柳。算春来,也亏他挨到,牡丹时候。
凄凉彀。只是重帘,冷闭无清昼。
今年燕子不归来,料双栖、画梁难又。
天涯絮酒,深深种、他生红豆。
暗销凝、烛泪铜盘渍透。
眉样谁描,袛盈盈一水,浅黛无色。
惨绿关河,病红池馆,天涯尽换愁碧。斜阳巷陌。
絮云飞过空尘迹。记那日、声啭嫩莺,低罨画桥侧。
文窗四面,绮阁三层,冷冷清清,做成萧瑟。
峭东风、纤腰罢舞,菱花羞旁翠颦泣。
一把鬓丝收未得。
玉阑干畔,可怜和梦和烟,断肠金缕,更无消息。
难中此日逢初度,岳降曾逢生甫申。
雷雨经纶占大手,风云遭际愧贤绅。
伊周事业应无分,黄夏渊源却有真。
愿得八荒开寿域,普天稽首诵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