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珠帘马上垂,谓宜画也复宜诗。
捲云片刻西风疾,青嶂重开霁后奇。
谁把珠帘马上垂,谓宜画也复宜诗。
捲云片刻西风疾,青嶂重开霁后奇。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西风拂过,珠帘随风轻轻垂下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美与自然和谐之感。
首句“谁把珠帘马上垂”,以设问的方式,引出画面的主体——珠帘。珠帘在马前垂下,既暗示了行旅的场景,又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这里的“马上”二字,不仅指出了行动的主体是骑马之人,还暗含了速度与动态感,为后续的景物描写铺垫了基调。
次句“谓宜画也复宜诗”,直接点明了此景之美,既适合入画,也适合入诗。这不仅是对前一句景象的肯定,也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赞美,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评价。
第三句“捲云片刻西风疾”,描述了雨后西风急骤吹过,卷起云朵的瞬间景象。这里的“捲云”不仅展现了风力之大,也暗示了天气的变化,预示着新的气象即将来临。同时,“片刻”二字强调了时间的短暂,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一刹那的震撼。
最后一句“青嶂重开霁后奇”,是对雨后山色的描绘。经过雨水的洗礼,山峦呈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仿佛重新开启了一扇通往自然奇观的大门。这里的“霁”字,既指雨后天晴,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映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初晴的独特魅力,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变化,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和情感寄托。
塞南月冷乌夜飞,茫茫旷野无枝栖。
防边夜歌大风起,铁衣如冰冻不死。
功成那忍乞爱卿,叫阍已献龟形绮。
钱塘江边乌欲栖,小卿醉软红玉肌。
亸云溜簪困未醒,山头赤乌啄金饼。
春宵恨不长如年,无情银漏何溅溅,起来一笑花嫣然。
山栖极造理,其北恰岚壁。
下吞泉数斗,中有蒲数脊。
崖留未化雪,竹迸将崩石。
不为世所薰,直入玄之寂。
道人无一吝,近我如相识。
忽然问周易,再三说太极。
言清嚼冰雪,事奥通金碧。
吐纳少滞咽,导引多精色。
阴火养阳鼎,黄云生宝鬲。
定是西母池,佳桃已中食。
门前三径在,潇洒傍林塘。
何事惟栽菊,其家本姓黄。
严霜坚晚节,细雨润幽香。
指下谁能及,多收起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