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
阿钦正使才情尽,犹欠张郎白玉鞭。
六十人中数少年,风流谁占探花筵。
阿钦正使才情尽,犹欠张郎白玉鞭。
这首诗描绘了金末元初时期,一位名为阿钦的才子在探花宴上的风采。诗中以“六十人中数少年”开篇,点明阿钦在众多才俊中显得尤为年轻,暗示其才华横溢。接着,“风流谁占探花筵”一句,表达了对阿钦在探花宴上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赞美。然而,诗人并未止于此,而是进一步指出,尽管阿钦才情已臻极致,但若能拥有一柄象征尊贵与权力的“白玉鞭”,则其形象将更加完美无缺。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不仅赞扬了阿钦的才华,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白玉鞭”这一细节融入其中,寓意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使得诗句既具文学美感,又富含深意。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历史情感和个人见解,这首《探花词三首》中的第三首,便是其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的体现之一。
战马千群,戍旗一片,江东月又刚圆。
凝妆艳粉,何异太平年。
楼上冰帘绛蜡,参差弄、凤管鹍弦。
楼儿下,金蛾玉茧,风景倍嫣然。碧天。
何限事,一生能得,几度灯前。
况春城不禁,拾翠寻钿。
忍负衫红钗紫,生生博、园画淩烟。
归来晚,阑珊夜火,人立小门边。
蝶魂欲栩,莺哢犹含。
尚是浅春候,未容红紫十分酣。
却喜君家,玉娥笑倚两三三。
判携侧帽,径乘短屐,来过街南。
满院横斜,一池清浅,正压雕檐。
尽消受、一生花癖,半世吟馋。
祇惜溪干,画桡斜阁面烟岚。
花知欲别,暗弹粉泪,故泥征衫。
十载画楼烟月,凝想归何处。黄絁新作瑶妃侣。
怅碧海茫茫,琼楼清苦。无一语。
掩纱窗、低笼雁柱,将情诉。妆楼一所,红粉墙围住。
歌声偏透红墙去。想他墙内,新愁万缕。伊知否。
隔墙一般悽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