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萸载酒坐嶙峋,更上南楼兴转新。
杯应黄花金作蕊,歌翻白苧玉为人。
关山夜色鸿千里,砧杵寒声月半轮。
休怯纤罗怨青女,锦屏银烛暖如春。
浮萸载酒坐嶙峋,更上南楼兴转新。
杯应黄花金作蕊,歌翻白苧玉为人。
关山夜色鸿千里,砧杵寒声月半轮。
休怯纤罗怨青女,锦屏银烛暖如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饮酒赏景的雅致生活。首联“浮萸载酒坐嶙峋,更上南楼兴转新”中,“浮萸”可能是指佩戴茱萸以应时令,增添节日气氛;“嶙峋”则形容山石的险峻,与“浮萸载酒”的轻松氛围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既豪迈又略带孤独的意境。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攀登南楼,其兴致反而更加高涨。
颔联“杯应黄花金作蕊,歌翻白苧玉为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酒杯比作金蕊,歌声比作玉人,形象地描绘了酒宴上的欢愉场景,以及音乐之美妙如同佳人一般动人。
颈联“关山夜色鸿千里,砧杵寒声月半轮”则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关山夜色”、“鸿千里”、“砧杵寒声”、“月半轮”等意象,展现了一幅辽阔而静谧的夜晚景象,既有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有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
尾联“休怯纤罗怨青女,锦屏银烛暖如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面对寒冷的季节,诗人鼓励人们不必畏惧,因为温暖的家庭生活如同春天般温馨。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季节变化的豁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过了中秋后,今夜月方佳。
看来前夜圆满,才自阙些些。
扫尽乌云黑雾,放出青霄碧落,恰似我情怀。
把酒自斟酌,脱略到形骸。问渠侬,分玉镜,断金钗。
少年心事,不知容易鬓边华。
千古天同此月,千古人同此兴,不是旋安排。
安得高飞去,长以月为家。
修篁翠葆人家,分明水槛光中住。
就中得要,危亭瞰渌,小桥当路。
一榻桃笙,半窗竹简,清凉如许。
纵武陵佳丽,若耶深窈,那得似、双溪趣。
一夜檐花落枕,想鱼天、涨痕新露。
多君唤我,扫花坐晚,解衣逃暑。
脍切银丝,酒招玉友,曲歌金缕。
愿张郎,长与莲花相似,朝朝暮暮。
伊昔岂无旱,赫日流金石。
伊昔岂无水,巨浸连天白。
未若去岁风,飘忽几终夕。
时方属新秋,稻子半黄赤。
倏然卷地来,一扫不遗力。
但觉田亩空,不见仓箱积。
馀祸及吾民,来春有饥色。
巡门粥妻子,不足充贵籴。
往往成流离,有家归不得。
我方还里闾,正值此艰厄。
有心怀拯救,不寐欲通昔。
念无捐廪人,此意空愤激。
民饥犹己饥,吾宁忍独食。
作糜倒瓶粟,恨不及九百。
纠合族与邻,乐从有吾叔。
岂但一时利,永作他年额。
要令里中人,自此长饱德。
虽或有凶年,不复更他适。
郑罕与宋乐,未足为匹敌。
施厚报必丰,会须看他日。
君是诗中老作家,笑将丽句换名花。
花因诗去情非浅,诗为花来语更嘉。
须好栽培承雨露,莫令憔悴困尘沙。
他年烂漫如西蜀,我欲从君看绮霞。
草色新宫绶,还跨紫陌骄骢。好花是,晚开红。
冷菊最香浓。黄帘绿幕萧萧梦,灯外换几秋风。
叙往约,桂花宫。为别剪珍丛。雕栊。
行人去、秦腰褪玉,心事称、吴妆晕浓。
向春夜、闺情赋就,想初寄、上国书时,唱入眉峰。
归来共酒,窈窕纹窗,莲卸新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