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乌孙本四家,未应声教限罗叉。
归降归顺皆奴隶,定远何烦一矢加。
种出乌孙本四家,未应声教限罗叉。
归降归顺皆奴隶,定远何烦一矢加。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芑孙所作的《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中的其二十三首。诗中以“种出乌孙本四家”开篇,描绘了乌孙族的起源与根基,暗示着乌孙族的深厚历史底蕴。接着,“未应声教限罗叉”一句,表达了对乌孙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认为乌孙族的文化不应被外界的限制所束缚。
“归降归顺皆奴隶”这一句,可能是在探讨乌孙族在历史上的归附与臣服情况,暗示乌孙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曾经历过的复杂关系。然而,“定远何烦一矢加”则转而表达了一种和平与宽容的态度,认为在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时,无需过度武力干涉,强调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乌孙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民族间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蕴含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乌孙族乃至更广泛民族关系的深思熟虑。
圣主能勤御,臣心敢避痾。
风传天上漏,云集晓来珂。
鹓序鸣钟列,龙光接陛多。
日临千月荚,烟覆万年萝。
彩簇新齐仗,衣单旧赐罗。
冠裾高蹈舞,鸟雀并讴歌。
香散螭头鸭,车回鹭口鹅。
遥瞻紫微里,隐隐翠华过。
未央宫前桃李花,柳枝烟袅御陌斜。
贵主初临万年馆,小侯新试七香车。
香车绣幰开长乐,十里天街铺锦箔。
台上乘鸾白管箫,楼头走马黄金络。
赐衣分得御袍香,宝玦珊瑚佩带长。
朝游歌管金张第,暮入风流赵李场。
君不见陇西老将头白尽,百战不博通侯印。
徙倚步中庭,仰见飞黄鹄。
黄鹄自何方,遗我一尺牍。
开牍见所钦,慰借温如玉。
为寄双织成,无非锦与縠。
卷书置怀袖,感叹不能读。
匪无远道思,畏此川涂曲。
间别十馀年,故情犹尔笃。
欲以报绸缪,山云不可掬。
天道有盈虚,人情多蹢躅。
狐白岂不珍,褐衣亦已燠。
苟存岁寒心,不在违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