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香烟夹路岐,少年争草步虚词。
不知天上原无用,只礼身中一字师。
十里香烟夹路岐,少年争草步虚词。
不知天上原无用,只礼身中一字师。
这首诗《偶题(其二)》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少年们在十里长街边争相传诵道家之词的情景,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道家文化的热爱与追求。诗中的“十里香烟夹路岐”一句,以“香烟”象征着道家修炼的氛围,而“夹路岐”则暗示着道路两旁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场景。接着,“少年争草步虚词”描绘了年轻学子们热衷于学习和传播道家经典的情景,他们争相传诵着道家的教义,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后两句“不知天上原无用,只礼身中一字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文化价值的独特见解。他似乎在说,人们在追求道家的智慧时,并不一定是为了外在的功利或世俗的成就,而是出于内心的敬仰和对精神导师的尊重。这里的“一字师”,可能指的是道家经典中的某个关键概念或教诲,它如同一位无形的老师,引导着人们走向心灵的深处,探寻生命的真谛。整首诗通过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自读西征赋,时推西晋才。
忽传中散驾,云自谼中来。
文岂净而浅,人仍美且䰄。
九方轻牝牡,八尺是龙騋。
虚左成均席,登歌京兆杯。
名高鳷鹊观,气逸凤凰台。
六馆峥嵘重,三都次第裁。
他时结驷过,莫遣破苍苔。
帝省礼门,爰毓之祥。俾女于宋,而妃于张。
宜尔宗祧,宜尔舅嫜。帝宁不勤恤,而张是痡。
有凤九苞,殈于天衢。琢之劘之,试以百罹。
莫苦匪荼,视汝则荠。莫畏匪酖,视汝则醴。
先君之思,以勖孺子。伯孺而谷,先君所衷。
夜如何其,诵声隆隆。惟此诵声,若自杼中。
战战栗栗,以保七帙。虽则七帙,皎若一日。
祝之厘之,不家食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