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父老于行,苦辛定六艺。
至今峨冕旒,万国奉蒸祭。
当时困在陈,粒粟不能致。
宰割诸侯王,重瞳气盖世。
烧纪不啻虱,烹周仅若彘。
焉知千金首,乃为马童利。
此口酒可浇,是事可以置。
宣父老于行,苦辛定六艺。
至今峨冕旒,万国奉蒸祭。
当时困在陈,粒粟不能致。
宰割诸侯王,重瞳气盖世。
烧纪不啻虱,烹周仅若彘。
焉知千金首,乃为马童利。
此口酒可浇,是事可以置。
这是一首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属于《秀亭秋怀十五首》的第六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宣父(即孔子)的景仰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宣父老于行,苦辛定六艺。”这两句赞颂孔子的不懈努力,他年迈仍致力于学问,确立了儒家经典《六艺》。孔子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后世景仰的圣人。
“至今峨冕旒,万国奉蒸祭。”诗人指出孔子的教化、思想至今仍然被尊崇,各国人民依旧举行祭祀活动以示敬意。这里,“峨冕旒”形容礼仪之盛,显示了孔子学说在后世的广泛影响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当时困在陈,粒粟不能致。”这两句转而描绘诗人自己处境的艰难,当时物资匮乏,连基本生活所需的粮食都难以获取。这里,“困在陈”可能暗示诗人身处战乱之中或社会动荡不安。
“宰割诸侯王,重瞳气盖世。”这两句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失望。在这个时代,权力斗争激烈,诸侯争霸,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备受煎熬。
“烧纪不啻虱,烹周仅若彘。”诗人通过历史上的两个典故来表达对暴君的谴责和对英雄豪杰的赞美。一个是商纣王时代的残忍行径——用火刑烹杀忠良,另一个则是西周时期的英明统治。
“焉知千金首,乃为马童利。”诗人质疑那些只图个人权益而牺牲他人的行为,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大义,只为了获取像千两黄金一样昂贵的宝物,而这种做法与孔子的教诲背道而驰。
“此口酒可浇,是事可以置。”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眼前困境的一种豁达态度,虽然生活艰辛,但面对酒宴之乐,他选择暂时放下心中的忧愁,享受当下的片刻欢愉。
整首诗通过对孔子教化的崇敬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
林啭山莺,秧分木马,锦城又浣溪花。
白袷归来,上梁换取鲛纱。奇峰云景谽谺。
似笺红、绮散余霞。迎人众绿,涧蒲剑短,陇麦旗斜。
登厨樱笋,出箧蒲葵,霜皮剥果,雪乳烹茶。
瑶琴一曲,薰风知己钟牙。送客琵琶。
竹芦生、重感年华。怨无端、饯春迎夏,忙到山家。
灶符更,随籥转,腊鼓中分宵半。
签声寂、渐住换东风,铁衾初暖。迓春盘岁盏。
白发羞簪人倦。总堪叹。似箭流光,年来偏短。
世事翻新,谁料得、风云夕变。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搅得酒肠乱。江阔无归雁。
两字平安,寒缬望眼。
更何堪、无味尊前,游钓徒侣费检点。
江上清风,山閒明月,古今一样清游。
独横槊、临江酾酒,豪气千秋。
倏忽乌飞兔走,又荒屿、雨散云收。
空怅望、万顷绿波,数点閒鸥。
不知白莲白未,有词客挥毫,玉笥蘋洲。
试与听、水龙逸调,唱彻珠喉。
泪尽江沱遗恨,天低处、袅袅渔讴。
谁还问,当日胜侣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