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居三山,同里数十人。
尊酒相劳苦,言辞亦谆谆。
去来四十年,皆成冢中尘。
子孙虽或存,败屋卖作薪。
此亦何罪哉,不过坐一贫。
我幸未至此,亦复拙谋身。
无饭可哺汝,触目成悲辛。
我初居三山,同里数十人。
尊酒相劳苦,言辞亦谆谆。
去来四十年,皆成冢中尘。
子孙虽或存,败屋卖作薪。
此亦何罪哉,不过坐一贫。
我幸未至此,亦复拙谋身。
无饭可哺汝,触目成悲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感遇六首(其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贫困生活的感慨。首句“我初居三山,同里数十人”描绘了诗人早年与邻里共处的场景,人数众多,生活气息浓厚。接着,“尊酒相劳苦,言辞亦谆谆”写出了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饮酒交谈,互相慰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来四十年,皆成冢中尘”,诗人感叹昔日的朋友都已离世,只剩下荒凉的坟墓。他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变迁:“子孙虽或存,败屋卖作薪”。子孙虽然尚在,但家道衰落,连房屋都变卖为柴薪,这让他深感悲哀。
诗人反思自己的境遇,自责“此亦何罪哉,不过坐一贫”,认为贫困是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他庆幸自己尚未走到这一步,但也自嘲没有能力改善生活,无法给子孙提供温饱,“无饭可哺汝,触目成悲辛”。整首诗情感深沉,流露出对贫困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感慨。
与君记,平山堂前细柳,几回同挽。
又征帆夜落,危槛依旧,遥临云巘。
自笑来往匆匆,朱颜渐改,故人俱远。
横笛想遗声,但寒松千丈,倾崖苍藓。
世事终何已,田阴纵在,岁阴仍晚。稽康老来尤懒。
只要莼羹菰饭。
却欲便买茅庐,短篷轻楫,尊酒犹能办。
君能过我,水云聊为伴。
一春鸠妇不停鸣,远岫云归喜得晴。
水拍秧田钗股细,风吹麦陇浪纹轻。
天应怜我倦行役,山亦多情互送迎。
三十六峰如好客,相逢便觉眼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