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因密保得时,却当季夏升官,时哉其时,先到白门,后到章门,人谓夏时,夏日可畏;
春煊以知兵自煊,首劾元春通贼,煊乎不煊,一退浔郡,再退梧郡,我告春煊,春水方生。
夏时因密保得时,却当季夏升官,时哉其时,先到白门,后到章门,人谓夏时,夏日可畏;
春煊以知兵自煊,首劾元春通贼,煊乎不煊,一退浔郡,再退梧郡,我告春煊,春水方生。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人名与地名的对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首先,"夏时"与"季夏"相对,"时"字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同时也暗含了夏时得到升迁的事件。"白门"与"章门"相对,"白门"通常指南京,而"章门"则可能是指其他地方,这里通过地名的对仗,增加了诗句的地域色彩。
接着,"春煊"与"元春"相对,"春"字再次出现,与前文呼应,同时"春煊"自称为"知兵"之人,暗示其军事才能。"通贼"一词则揭示了某种不正当的行为,与"知兵"形成对比,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一退浔郡,再退梧郡"描述了春煊的退避行为,"浔郡"与"梧郡"为地名,进一步丰富了地理背景。
最后,"我告春煊"与"春水方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人的行动,后者是自然现象,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自然界的敬畏。整首诗在对仗工整的同时,也蕴含了深意,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事变迁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掩户下帘朝睡足,一声黄鸟报残春。
披衣岸帻日高起,两角青衣扶老身。
策杖强行过里巷,引杯闲酌伴亲宾。
莫言病后妨谈笑,犹恐多于不病人。
满池春水何人爱,唯我回看指似君。
直似挼蓝新汁色,与君南宅染罗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