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古风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陀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

(0)
注释
厌:厌倦。
喧嚣:嘈杂声。
虚斋:空闲的静室。
山足:山脚下。
萧条:荒凉,寂静。
城市:都市。
坡陀:山势起伏。
林麓:山脚下的树林。
简书:简单的文书。
填委:堆积。
杖屦:拐杖和鞋子。
幽独:孤独。
山中士:隐士。
高卧:悠闲躺卧。
白茅屋:用白茅草搭建的小屋。
逢人:遇见人。
长啸:大声呼啸。
此室:这间屋子。
庶可:或许可以。
招:招揽。
夜月:夜晚的月亮。
相从宿:相伴过夜。
翻译
厌倦了平原的喧闹,我来到山间静室。
远离城市的繁华,这里山势起伏,林木茂盛。
每天处理的文书堆积如山,我常常独自漫步。
难道没有隐居山中的高士,居住在白茅草屋中吗?
遇到人时他沉默不语,只在山谷间长啸传声。
这处居室或许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让我们共度月夜。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诗人描绘了远离尘嚣的山斋生活,表达了对宁静与隐逸的向往。首句“平地厌喧嚣”直接表达了对城市喧闹的厌倦,而“虚斋上山足”则写出诗人选择登高以求得心灵的清净。接下来的诗句“萧条远城市,坡陀富林麓”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寂静与自然的丰饶。

诗人感慨日常事务繁多,“简书日填委”,但他更喜欢独自在山中漫步,“杖屦每幽独”。他想象着山中有志同道合的隐士,过着“高卧白茅屋”的生活,与世无争,唯有“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最后两句“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表达了诗人希望能邀请这些山中高士共度静谧的夜晚,共享明月。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月夜独坐忆钱唐暹师房听施彦昭摘阮

忽思吴客四条弦,出谷新莺咽洞泉。

一曲醉翁何处听,冬青树底佛堂前。

(0)

严陵山

刘文叔,加我足。侯君房,瞋我目。

平生若遣吾丧我,有目如盲足如跛。

安能城市复山林,朝往暮还无不可。

君不见严陵山水高复深,谁哉更识先生心?

(0)

舟中暮归

断柳残沙不掩堤,苇丛幽称水禽栖。

半江斜照将秋色,相送归船到竹溪。

(0)

陵祀归闻赐戴煖耳诸公有作再借前韵五首·其一

乌纱巾上透凉飔,一发君恩力未辞。

赐煖宫貂同日戴,冒寒郊马有人骑。

耳闻明主如丝诏,心似穷民挟纩时。

明向玉阶还稽首,羔羊重续退公诗。

(0)

元日早朝

紫殿朱阑白玉坡,天风吹乐下云和。

城头星斗知春早,苑外旌旗拂曙多。

龙集载看新岁纪,凤池初煖旧恩波。

拟将无逸陈周戒,咫尺君门奈远何。

(0)

自兴县赴保德州途中作

缘崖狭径半空行,俯瞰川原梦亦惊。

疏树带烟低若荠,方塘涵水小于枰。

云边紫塞临蕃帐,天际黄河绕汉京。

莫遣壮心容易耗,青编不载腐儒名。

(0)
诗词分类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诗人
朱敦儒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纳兰性德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