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的旅程,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自然景观与心灵状态相结合,展现了禅者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禅者的自由自在,与世俗生活的割离。"南棹"指的是船桨,"衡阳"是古代地名,位于湖南省境内,这里象征着禅者远行的方向。"谁住江边树下房"则暗示了普通人对于安稳生活的向往,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禅者的流浪生涯。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幻象的清醒认识和超然物外的心境。"尘梦"指的是凡间的迷茫与束缚,而"野云"则代表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禅者的孤独感受和超脱尘世的情怀。"渐临瀑布"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象,而"听猿思"则传递出一种悲凉与寂寞;"却背岣嵝有雁行"则表达了禅者背离尘世纷扰,追寻精神上的自由。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这两句则是诗人对禅者的最终归宿的想象。"中峰上层寺"隐喻着禅者心灵的皈依之所,而"石窗秋霁见潇湘"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景象,"潇湘"特指湖南省南部一带,这里代表了禅者的精神家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禅者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共酌醍醐送客还,晚风吹雨暗禅关。
绿波春草长途别,白社莲花半日閒。
家望雷峰烟外塔,梦回天竺月中山。
净瓶分得杨枝赠,垂柳临岐不用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