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一切智成就,譬如一月落万水。
乃知洪崖桥上看,不离文殊一月体。
稽首一切智成就,譬如一月落万水。
乃知洪崖桥上看,不离文殊一月体。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通过“稽首一切智成就”开篇,巧妙地将对智慧的崇敬与自然界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深邃而又生动的画面。
“譬如一月落万水”,诗人以月亮落下水中,比喻智慧的光芒普照万物,如同月光洒满千江万河,形象地表达了智慧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接着,“乃知洪崖桥上看,不离文殊一月体”,进一步点明了在洪崖桥上观看到的景象,仿佛是文殊菩萨的智慧之月,与自然界的月光融为一体,暗示着智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离文殊一月体”中的“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智慧,此处借指智慧本身。诗人通过这一句,强调了智慧的本质与普遍性,它不仅存在于特定的地点或时间,而是贯穿于整个宇宙之中,如同月光洒满大地,无处不在。
“乃知洪崖桥上看,不离文殊一月体”,这句话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智慧境界的深刻感悟。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智慧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宇宙万物相融相通,如同月光照亮了万水,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智慧本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中关于智慧与宇宙关系的哲学思考。
春江因送客,云峤更登临。
精舍经行地,征人去住心。
猿啼清梦断,花落晓窗阴。
胜践成三宿,俱来此意深。
忆昔叨从班,入朝大明宫。
五更催上马,梦里过万松。
想见天竺山,九重吟清风。
头垢不暇梳,爬搔常靡通。
今来幸閒放,栉比肯匆匆。
清晨解绦辫,千梳复重重。
不羡列禦寇,散发摇风鬉。
气舒两目明,顿与离朱同。
此乐岂易得,快意适相逢。
再拜复再拜,深恩荷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