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古人特别是道教宗师张道陵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思。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这两句开篇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天师——这里指的是张道陵——已经仙逝,但他留下的玉印(象征着他的教义和精神)却被后人传承并珍视。这两句设置了全诗的基调,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这两句则是转向现实,苏轼感慨于“故国子孙”依旧沉迷于世俗纷争,而不去追求超脱和精神的提升。最后一句“满山秋叶岂能神”,则是在问道,即便是这片被认为有仙气的安乐山上的树叶,是否也能指引人们达到心灵的净化呢?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深邃,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与超脱、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月冷霜袍拥。见一枝、年华又晚,粉愁香冻。
云隔溪桥人不度,的皪春心未纵。
清影怕、寒波摇动。
更没纤毫尘俗态,倚高情、预得春风宠。
沈冻蝶,挂么凤。一杯正要吴姬捧。
想见那、柔酥弄白,暗香偷送。
回首罗浮今在否,寂寞烟迷翠拢。
又争奈、桓伊三弄。
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
吟思怯,暮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