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在何许,斗折历隤坻。
蜿蜒活笔锓,一卷陀罗尼。
刺天交屹峙,拔地两崛奇。
墙匡秋井塌,灵鳗无人知。
复从坏殿壁,摸认青萝碑。
诠诗没榛莽,坡韵亦尘缁。
寻僧纵逸步,锉冷茶烟迟。
窥颜镜元镜,乱叶堆荒陂。
凝龙睡不醒,慌惚泉眼移。
苍凉催晚色,周览凄心脾。
山灵不留人,飒爽飘微飔。
丹黄忽送望,奔赴恐后时。
佛塔在何许,斗折历隤坻。
蜿蜒活笔锓,一卷陀罗尼。
刺天交屹峙,拔地两崛奇。
墙匡秋井塌,灵鳗无人知。
复从坏殿壁,摸认青萝碑。
诠诗没榛莽,坡韵亦尘缁。
寻僧纵逸步,锉冷茶烟迟。
窥颜镜元镜,乱叶堆荒陂。
凝龙睡不醒,慌惚泉眼移。
苍凉催晚色,周览凄心脾。
山灵不留人,飒爽飘微飔。
丹黄忽送望,奔赴恐后时。
这首诗描绘了梵天寺佛塔的景象,以及诗人游历其中的感受。首句“佛塔在何许”以疑问开篇,引出对塔身位置的探寻。接下来,“斗折历隤坻”形容塔的曲折路径,仿佛在陡峭的山坡上穿行。“蜿蜒活笔锓,一卷陀罗尼”运用比喻,将塔的形象比作书法卷轴,暗示其历史悠久和神秘内涵。
中间部分通过“刺天交屹峙,拔地两崛奇”描绘塔的高耸和奇特,与“墙匡秋井塌,灵鳗无人知”形成对比,展现出岁月侵蚀的痕迹和寺内的静寂。诗人继续在“坏殿壁”和“青萝碑”间寻找历史的踪迹,感叹“诠诗没榛莽,坡韵亦尘缁”,表达对古韵消逝的感慨。
“寻僧纵逸步,锉冷茶烟迟”描绘了诗人漫步寻找僧人的闲适,但又因环境冷清而略显寂寞。随后,“窥颜镜元镜,乱叶堆荒陂”借“镜元镜”象征佛塔的映照,以及“乱叶堆荒陂”的衰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尾句“山灵不留人,飒爽飘微飔”和“丹黄忽送望,奔赴恐后时”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梵天寺未来的忧虑。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寺的风貌,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清初文人对历史遗迹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