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云亡周社墟,古今坟典悉烧除。
祖龙枉有愚民策,刘项当年不读书。
六国云亡周社墟,古今坟典悉烧除。
祖龙枉有愚民策,刘项当年不读书。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对秦始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评价。诗中提到“六国云亡周社墟”,描绘了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最终六国相继灭亡的景象,以及周朝社会基础的崩溃。接着,“古今坟典悉烧除”一句,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即他下令焚烧大量书籍和活埋儒生,试图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然而,诗人认为秦始皇此举实属无谓,因为“祖龙枉有愚民策”,意即他的策略在愚民方面并无实质效果。
后两句“刘项当年不读书”则进一步指出,尽管秦始皇企图通过控制知识来维护政权,但最终推翻他的却是没有受过儒家教育的刘邦和项羽。这不仅讽刺了秦始皇的策略失败,也暗示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强调了个人才能与领导力的重要性,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政策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行为后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知识与权力、个人能力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洞察。
沟塍新涨。乐岁今年广。三五伴,携车往。
桔槔欣蘸水,天汉齐飞浪。
平畴满,插匀千顷如针线。雨过增微爽。
泥滑愁朝饷。看馌妇,依依状。
加餐隔岁米,薄酒前宵酿。
临欲去,低回怕过欹桥上。
妾为君家数月妇,君轻别妾出门走;
从军远涉大海东,向妾叮咛代将母。
妾事姑嫜如事君,操作承欢毫不苟。
惊闻海东水土恶,征人疾疫十而九;
犹望遥传事未真,岂意君讣播人口!
茫茫白浪拍天浮,谁为负骨归邱首?
君骨不归君衣存,揽衣招魂君知否?
妾惟一死堪报君,那能随姑长织罶。
死怨君骨不同埋,死愿君衣永相守;
骨可灰兮怨不灰,衣可朽兮愿不朽。
妾怨、妾愿只如此,节烈声名妾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