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以前迹杳茫,三五以后滋益详。
编年事例自涑水,正纪褒贬推紫阳。
列眉指掌示法戒,四千馀年治乱彰。
武帐几馀一翻阅,岂因巡狩懈就将。
但经触目心辄警,不为博览供词章。
三五以前迹杳茫,三五以后滋益详。
编年事例自涑水,正纪褒贬推紫阳。
列眉指掌示法戒,四千馀年治乱彰。
武帐几馀一翻阅,岂因巡狩懈就将。
但经触目心辄警,不为博览供词章。
此诗《读通鉴纲目》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其内容深邃,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首句“三五以前迹杳茫”开篇即点明历史的深远与模糊性,暗示了历史记载的有限性和历史真相的难以完全揭示。接着,“三五以后滋益详”则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记录逐渐丰富和清晰,历史的脉络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现。
“编年事例自涑水,正纪褒贬推紫阳”两句,提到历史编纂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强调了历史记载应遵循时间顺序,同时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同涑水编年史的编纂原则和朱熹(紫阳)的正统历史观。
“列眉指掌示法戒,四千馀年治乱彰”进一步阐述了历史作为后世的镜鉴作用,通过历史的记载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规律,如同在掌中展示法度和戒律,警示后人。
“武帐几馀一翻阅,岂因巡狩懈就将”则以武帐(可能指军事或政治决策的场所)为例,说明历史中的重大决策和行动,无论是在巡视狩猎还是其他重要事务中,都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严谨,不能因为日常事务而有所松懈。
最后,“但经触目心辄警,不为博览供词章”强调了阅读历史的重要性,指出历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触动和警醒,能够激发思考,提升道德修养,而非仅仅为了文采飞扬的辞章。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弘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以及他希望通过历史学习来指导现实、警示未来的治国理念。
甘泉宫中烽火催,武库掣锁殷春雷。
山西都尉部千弩,意气欲压天山摧。
朔风惨惨随旗尾,角声满天日色死。
眼吞单于方发机,南风不竞羽倒飞。
血视空弮尚思战,边庭无竹可续箭。
断弦已作塞上尘,零落铜牙时一见。
土花蚀尽缪篆青,千年遗恨今未平。
雕鞍过尽不回首,落身几案依书檠。
藓苔暗淡生古色,中有少卿千斛力。
从汉至今无大黄,妇玩儿嬉固其职。
长平箭头豪士怜,赤壁折戟传青篇。
古来慷慨共如此,脱略形器求天全。
是机虽缺神凛然,想成风沙射雕天。
径欲匹马南山边,何必一臂三十絭。
征鞍带月,浓露沾襟袖。马上轻衫峭寒透。
望翠峰深浅,忆着眉儿,腰肢袅,忍看风前细柳。
别时频嘱付,早寄书来,能趁清明到家否。
这言语,便梦里、也在心头,重相见、不知伊瘦我瘦。
纵百卉千花已离披,也趁得、酴醾牡丹时候。
爽气西来,玉削群峰,千杉万松。
望疏林清旷,晴烟紫翠,雪边回棹,柳外闻钟。
夜月琼田,夕阳金界,倒影楼台表里空。
桥阴曲,是旧来忠定,手种芙蓉。仙翁。心事谁同。
付鱼鸟相望一笑中。
向月梅香底,招邀和靖,云山高处,问讯梁公。
物象搜奇,风流怀古,消得文章万丈虹。
沈吟久,想依依春树,人在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