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曰是,何者曰非。无远胡迩,无高胡卑。
是谓无渐,是谓无梯。无凡无圣,无悟无迷。
口诀从今,无物无知。
何者曰是,何者曰非。无远胡迩,无高胡卑。
是谓无渐,是谓无梯。无凡无圣,无悟无迷。
口诀从今,无物无知。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真理与认知的奥秘。诗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是非、远近、高低、渐进与阶梯、凡圣、悟与迷的问题,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判断,深入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通过“无渐”、“无梯”的表述,诗人强调了无需遵循传统路径或渐进过程来达到真理,暗示了一种直接洞察或顿悟的可能性。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无凡无圣”,意味着在真理面前,所有个体不分凡圣,都应平等看待,消除等级观念。而“无悟无迷”则表达了悟性并非某种特殊状态,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存在之中,即悟性与迷惘并无本质区别,皆为相对概念。
最后,“口诀从今,无物无知”一句,似乎在强调从今以后,无论面对何种事物,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无畏的态度,认识到万物皆有其知,无一物可被完全忽视或误解。这不仅是一种对知识的谦逊态度,也是一种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和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连贯的疑问与解答,引导读者反思传统认知模式,鼓励一种超越常规、直接触及本质的思考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真理追求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的广度。
雪堂闲步,过临皋、霜净晚林木落。
月白风清如此夜,与客行歌相答。
网举松鲈,手携斗酒,赤壁重寻约。
悲歌长啸,划然声动寥廓。
试问日月几何,江流山色,今日应如昨。
履遍巉岩风露冷,水面怒涛惊跃。
一叶中流,听其所止,适有孤飞鹤。
横江东下,问予赤壁游乐。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