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子过陈国,纷予录楚囚。
祇缘悲孝女,空自负仙舟。
书至蒹葭夕,怀深鲈脍秋。
阳春不可和,白璧竟难酬。
忆子过陈国,纷予录楚囚。
祇缘悲孝女,空自负仙舟。
书至蒹葭夕,怀深鲈脍秋。
阳春不可和,白璧竟难酬。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春所作的《自河南归过黄州逢张少参同日至乃以夜不果会明发始得邂逅以别诗以志之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回河南途中,偶然在黄州与友人张少参相遇,却因夜色已晚未能相聚,次日清晨才得以相见的情景。
首句“忆子过陈国,纷予录楚囚”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友人曾路过陈国,而自己则像被记录在楚囚名册中的囚犯一样,内心充满孤独与期盼。接着,“祇缘悲孝女,空自负仙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以孝女和仙舟为喻,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对相聚时刻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友人离去的悲伤与无奈。
“书至蒹葭夕,怀深鲈脍秋”两句,通过描述友人来信的时间与季节,以及诗人对友人思念的深度,展现了友情的深厚与时间的流逝。诗人想象着友人在秋天的夜晚,通过书信传达思念之情,而自己则在心中深深怀念着友人,如同秋日的鲈鱼脍一般,美味而难以忘怀。
最后,“阳春不可和,白璧竟难酬”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与品德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无法回报对方深情厚谊的遗憾。诗人认为,即使是在最好的时节(阳春),也无法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即便拥有珍贵的白璧(比喻珍贵的礼物或才能),也无法完全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与敬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相聚不易的感慨。
吾家里曲修家木,叶如海桐实如谷。
闻名谓是金作丸,见面恍惊珠夺目。
直将甘软换严酸,坐使筠笼荐金屋。
越山五月垂垂雨,鼎实无声渠甚武。
雕盘供蜜渍中乾,犀箸下盐苏齿楚。
蔗糖煎实茗煎仁,枯腊犹堪诧儿女。
棱梅一种腰如束,岁岁年年官所录。
城中贵买谁得知,城外贱科人自哭。
君不见泸戎荔子翠眉须,从来尤物非人福。
仲吕欲转蕤宾宫,巽位未放离风通。
世有大族传伊嵩,天与峻秀包邙熊。
生申降甫何穹崇,赤昴太白来虚空。
星光岳气煜以充,圣樽贤斝醒复中。
援琴大叫苍梧风,呵斗插向南云东。
向来两手超逢蒙,连取三鹗摧其衷。
南宫作赋羞雷同,坐见瓦釜欺玲珑。
老驓迥立雌群雄,大花晚折王众丛。
不妨吾事日以隆,小待造物观其终。
良金美玉无不公,阳春白雪无不聪。
琅函毡字书春功,绣鞯绒坐开晓幪。
我时一醉衰颜红,但愿玉贵甘冰穷。
人言禹时柏,是否何必研。
要知是古物,少亦逾千年。
盘盘九龙子,脊尾何蜿蜒。
疏髯挟雷雨,瘦骨含风烟。
居然负世望,淡苦依老禅。
纷披苔藓中,偃息鱼鼓边。
不知亿万人,饥饿长呼天。
我欲笺上帝,六丁呼使前。
九龙分九州,各值所治田。
膏泽皆要足,阴晴无敢愆。
如此岂不善,天心应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