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厌藜藿,挟策干承明。
肃肃中天宇,列宿悬神京。
衣冠萃阊阖,谒帝罗群英。
如何攀龙客,相弃若浮萍。
长啸出宛洛,驱车返柴荆。
升高望八荒,濯足临四溟。
商山岂不贵,畏垒岂不荣。
大哉鲁尼父,著作垂千龄。
清时厌藜藿,挟策干承明。
肃肃中天宇,列宿悬神京。
衣冠萃阊阖,谒帝罗群英。
如何攀龙客,相弃若浮萍。
长啸出宛洛,驱车返柴荆。
升高望八荒,濯足临四溟。
商山岂不贵,畏垒岂不荣。
大哉鲁尼父,著作垂千龄。
此诗《咏史八首(其一)》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生平与心境,展现了对古代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洞察。
首句“清时厌藜藿,挟策干承明”,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在清平盛世中对粗粝生活的厌倦,以及他怀揣着学问和抱负,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这种对知识与权力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士人普遍的理想与抱负。
接着,“肃肃中天宇,列宿悬神京”两句,以壮丽的天文景象比喻朝廷的威严与神圣,暗示主人公对朝廷的向往与敬畏。而“衣冠萃阊阖,谒帝罗群英”则进一步描绘了朝廷的盛大场面,众多士人云集,向皇帝献策献艺,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与选拔制度的完善。
然而,“如何攀龙客,相弃若浮萍”两句转折,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主人公虽然才华横溢,却如同被抛弃的浮萍一般,无法真正融入朝廷的精英群体,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长啸出宛洛,驱车返柴荆”描述了主人公离开繁华的都城,返回乡间隐居的生活状态。这一转变既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也是对内心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升高望八荒,濯足临四溟”两句,展现了主人公在自然中的超脱与放达。他登高远望,心胸开阔;洗足于大海,心灵得以净化。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最后,“商山岂不贵,畏垒岂不荣”两句,通过对比商山隐士与畏垒之地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内心真正价值的追寻。
“大哉鲁尼父,著作垂千龄”作为结语,赞美了古代圣贤如孔子的深远影响,强调了知识与道德传承的重要性。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起伏,更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寒风洒淅秋天高,苍鹰突起相游翱。
昂首决眦奋雄怒,金铃双系红丝绦。
一张铁爪立乔木,一闪霜翅飞清皋。
草枯眼疾若流矢,荒原狡兽纷难逃。
由来画鹰如画虎,不知画骨惟画羽。
星眸雪距非精神,雨血风毛徒朽腐。
昔蒙殊恩赐此禽,轩楹系处添萧森。
急倩妙工为写照,神光落纸翔层阴。
暇日高悬粉壁上,窗前侧目如凝望。
真鹰画鹰两不分,壁上楹间屹相向。
方今捍御思英才,奋击障雾晴霄开。
威行定扫狐兔窟,功成孰画麒麟台。
观此奇姿辄神往,恰对中庭秋日朗。
锦韝宝玦携仆姑,声落寒空向林莽。
齐桓正不谲,鲍叔荐士公。
一言为知己,任用即听从。
射钩置弗问,大度何冲冲。
夷吾竭才力,五霸论称雄。
亲昵不可弃,宴安患无穷。
片言得其要,政治昭齐东。
菁茅贡不至,成周祭不共。
伐楚责大义,问罪宜兴戎。
修礼受方物,强弱国皆同。
五命推盟主,赞襄德化充。
平戎承宠命,执礼何其恭。
贤哉管氏子,世祀酬勋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