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荣众所慕,诘旦趋朝市。
群儿争一饼,得者每自喜。
有时稍失意,懊恼由中起。
岂惟自懊恼,殆辱从兹始。
所以高蹈人,视之如敝屣。
鹿门自躬耕,谷口穷静理。
倦鸟栖茂林,游鱼隐深沚。
终身长避喧,至乐应无比。
浮荣众所慕,诘旦趋朝市。
群儿争一饼,得者每自喜。
有时稍失意,懊恼由中起。
岂惟自懊恼,殆辱从兹始。
所以高蹈人,视之如敝屣。
鹿门自躬耕,谷口穷静理。
倦鸟栖茂林,游鱼隐深沚。
终身长避喧,至乐应无比。
这首诗描绘了对世俗浮华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浮荣之所慕”的朝市生活与“高蹈之人”的避世生活,表达了对前者追求短暂荣耀和物质满足的批判,以及对后者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赞美。
诗的前四句“浮荣众所慕,诘旦趋朝市。群儿争一饼,得者每自喜。”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短暂的荣耀和物质财富,不惜在繁忙的朝市中奔波劳碌,甚至为了得到一点点利益而相互竞争,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内心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四句“有时稍失意,懊恼由中起。岂惟自懊恼,殆辱从兹始。”则揭示了这种追求的虚幻本质。即使偶尔有所失落,内心的懊恼也会随之而来,这种懊恼不仅局限于个人,还可能引发更大的耻辱和不幸。
最后四句“所以高蹈人,视之如敝屣。鹿门自躬耕,谷口穷静理。倦鸟栖茂林,游鱼隐深沚。终身长避喧,至乐应无比。”诗人通过描述那些选择远离尘嚣,过着简单自然生活的高蹈之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他们如同鹿门躬耕、谷口穷静理的隐士,又如倦鸟归林、游鱼潜底的生物,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生活虽然远离繁华,却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是无法用世俗的荣誉和财富衡量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年三换蓬莱绿,依然此翁无恙。
翠羽巢烟,红蝉蜕叶,劫外箨龙新长。仙方定讲。
近八十流光,生儿珠样。
倘传高人,只除倪瓒世无两。
图中名士若鲫,数竿茅屋影,天色还亮。
五砚风香,小栏花笑,胜我无家安往。山门自榜。
问水调扬州,月明谁唱。钓定幽篁,百年清露响。
寒天泼墨,风剪僵云,压高城西北。
夜乌声寂,清晓望,门外千岩俱白。
四乡春雨,可明岁迟来芳陌。
问几村红到梅花,望断灞桥诗客。
一筇思踏峨眉,把天地装成,银样仙国。
松杉盖顶,邀酒伴,群玉峰头吹笛。
燕山风大,想埋尽长安铜狄。
叹两层鹤梦都非,冻尽尧年春色。
登临。危岑。千寻。快披襟。长吟。惟翁浩然通天琴。
凤鸾声振高林。群籁瘖。意趣自萧森。
叹世人、孰知我心。人琴与共,其德愔愔。
出琴与适,寥落山高水深。幽涧泉兮涔涔。
大海潮兮湛湛。秋闺啼夜砧。春山鸣春禽。
旷代几知音。放怀天地无古今。
洒窗幕,飘飘急雪度回风。
睇渔村山市,遥连暝色空濛。
荒径涂泥絮沾白,小炉松柏火添红。
感凄寂、岁事将阑,佳侣难逢。欢悰。
已消尽,积素无端,镇绕心胸。
咫尺音书,未如永夕相同。
海上仙槎望中失,别时情语觉来空。
岩凝后、寒梢破蕊,还斗春工。
万卉凋零,有江梅、独许雪霜盟约。
粉艳天真,苒苒香浮绣幕。满樽芳酒共谁酌。
望天际、轻阴旋作。家园无恙,忘了归来,细看红萼。
相思未是断却。柰江关赋愁,不堪落寞。
花下前欢,此景羞人问著。拟凭鳞羽诉离索。
怕纸尽、越添意恶。十分清瘦,南枝渐坼,莫近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