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渡松江,惨淡天色恶。
胜游得禅房,旷望倚虚阁。
轩楹俯巨浸,云水互参错。
长风驾惊浪,飞雪相喷薄。
未应神龙怒,端有蛟鼍作。
片帆天际来,飘忽如陨箨。
波涛浩无涯,撑突殊不愕。
奈何操我舟,惴慄缆添索。
蜚廉也世情,逐客正落寞。
深夜始归眠,蓬窗听鸣铎。
扁舟渡松江,惨淡天色恶。
胜游得禅房,旷望倚虚阁。
轩楹俯巨浸,云水互参错。
长风驾惊浪,飞雪相喷薄。
未应神龙怒,端有蛟鼍作。
片帆天际来,飘忽如陨箨。
波涛浩无涯,撑突殊不愕。
奈何操我舟,惴慄缆添索。
蜚廉也世情,逐客正落寞。
深夜始归眠,蓬窗听鸣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经过松江时遭遇恶劣天气的情景,以及在宁境寺短暂的避风经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内心感受。
首句“扁舟渡松江,惨淡天色恶”开篇即渲染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扁舟在松江上航行,天空一片昏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接着,“胜游得禅房,旷望倚虚阁”转而描述诗人找到一处禅房,倚靠在空旷的阁楼之上,暂时躲避风雨,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轩楹俯巨浸,云水互参错”描绘了禅房周围的景象,轩楹(高大的门柱)俯瞰着广阔的江面,云与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丽的画面。接下来,“长风驾惊浪,飞雪相喷薄”进一步描绘了风暴的猛烈,长风推动着巨浪,雪花与浪花激烈地碰撞,展现出自然界的强大威力。
“未应神龙怒,端有蛟鼍作”则暗示了风暴背后可能存在的神秘力量,神龙与蛟鼍(传说中的水怪)似乎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随后,“片帆天际来,飘忽如陨箨”描绘了一叶小舟从天边缓缓驶来,如同坠落的竹叶般轻盈,与之前的狂风巨浪形成了鲜明对比。
“波涛浩无涯,撑突殊不愕”表现了诗人对波涛汹涌的江面的敬畏之情,尽管波涛浩瀚,但他并未表现出恐惧,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奈何操我舟,惴慄缆添索”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力量时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他紧紧握住船缆,增加绳索的紧绷度以确保船只的安全。
最后,“蜚廉也世情,逐客正落寞”借用蜚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作为流放者(逐客)在世间的孤独与寂寞。“深夜始归眠,蓬窗听鸣铎”则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之时,回到简陋的住所,听着窗外的钟声入眠,结束了一天的避风经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坚韧与超脱,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层轩半落偏近沼,依云倚阑孤眺。
披襟谡谡,隔水笙簧幽窈。
孙绰庭前陶令宅,秋枕上、数声清晓。堪效。
似黄庭惯写,君家逸少。把镜王濛自照。
羡斯人、宜置海山蓬岛。轻阴满地,洗耳科头都好。
一曲樵歌三弄笛,尽消受、断鸿残蓼。应笑。
念几度悲秋,著书人老。
为伊瘦损,怕红消翠减,被人猜着。
为伊瘦损,渐腰围如削。
春来了、为伊瘦损,春去也、只恨东风恶。
为伊瘦损,怎怨伊情薄。
真个为伊瘦损,悔当初轻诺。
偏道是、为伊瘦损,千行泪、禁得涓涓落。
为伊瘦损,待怎生抛却。
秋堂气渐肃。暮角吹来声断续。凭遍阑干几曲。
又凉战庭梧,风敲檐竹。多情宋玉。
对楚天、无奈幽独。中秋过,月华未阙,夜色灿如烛。
空谷。美人羁束。又老尽、江南草木。愁来心绪易触。
目断瑶台,梦绕金屋。雁归犹未卜。
且漫放、题红去速。凄迷处,年来诗鬓,换动镜中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