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一僧,隐几低头读书。与之语,漠然不甚对。问其邻之僧,曰:「此云阇黎也,不出十五年矣。」今年六月,自常、润还,复至其室,则死葬数月矣。作诗题其壁》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尝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

(0)
翻译
云师来到这宝山,已经居住了十五个春秋。
他常常闭门读书,客人来了也从不抬头迎接。
去年我造访他的居所,静静地坐着,忘却了所有的忧虑。
起初我们都没有太多交谈,师徒之间也无需过多应答。
如今再来敲门,却发现只剩空荡荡的房子,只有风声在回响。
云彩已散去,柴火已燃尽,没有留下一丝烟火气息。
我怀疑这屋子里是否常有他存在,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
遇到的人和事,谁能分辨哪些不是梦境?事情过去后,我还追寻什么呢?
注释
云师:指仙人或高人。
宝山:比喻富有智慧或灵性的地方。
闭户:关门读书,专心致志。
举头:抬起头部,表示迎接。
造其室:拜访他的住所。
清坐:静坐,心境清净。
扣门:敲门,拜访。
飕飗:形容风声凄凉。
薪尽火不留:比喻事物消失无踪。
斯人:此人,指云师。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居的高僧在宝山上的生活状态和对死亡的沉思。开篇即点明云师在宝山一住就是十五年,期间他专心读书,对于外界的拜访毫不理会。这从侧面映衬出云师的清高与淡泊。

诗人通过描述去年的情景与今年重游时的情形对比,抒发了对生命无常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去年造室时的清坐忘忧,与今次空房飕飗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云已灭、薪尽火不留,更是时间流逝与生命消亡的象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所遇之事是否如梦一场的困惑,以及面对过往种种,自己又能追求什么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云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和对其离世后的沉思,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行之见和再寄

大手从容静塞尘,人间犹诵病参军。

诗家态度公能继,还见春空蔼蔼云。

(0)

题雁荡山图

别来尝忆旧跻攀,好信迢迢慰病颜。

多按地图传药石,不烦魂梦到仙山。

尘沙犹在微茫处,云水都归指顾间。

看取荡中多少雁,只应飞倦始知还。

(0)

次韵寄卢行之三首·其二

莫厌喧哗近市廛,且欣空阔对江天。

挥毫曾不靳珠玉,列斝何须问圣贤。

南浦西山云漠漠,夕阳芳草思绵绵。

飞笺远寄京尘里,多谢星轺尚见怜。

(0)

献王祠

列国提封倚乐亭,九河分处见孤城。

池台钓罢人何在,邱垄春来草自生。

遗像丹青皆旧物,斯民箫鼓漫新声。

谁能特表平生事,祝史从官得币牲。

(0)

宿僧房

捕逐虽王事,经行亦自强。

舣舟当海岛,寓宿得僧房。

绝境三山在,清风一水长。

此生空物役,回首意茫茫。

(0)

次韵陈仲山见寄

风雨江湖梦,衣裳京洛尘。

人生皆物役,海内岂吾贫。

丈室虽多病,邻翁或可亲。

杖藜元有约,会见往来频。

(0)
诗词分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诗人
颜延之 林纾 郭子仪 裴迪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许敬宗 刘铭传 范致虚 王士祯 赵令畤 徐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